有很多的人,出生来到世上发现:奶奶早已不辞而别,没能等到和你见上一面。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王姑娘有幸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忘不了的我和奶奶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奶奶回归田园后,只做了一件事情:用芳香药物浸泡木材建造了一座房屋,收藏历代医书万卷。姑娘我出生王家,奶奶给取名玉燕,说“耕读传家久”,要像曼陀山庄的王语嫣一样,饱览天下武学。不然,有朝一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奶奶的带领下,王姑娘很早就走上了学医之路。感念奶奶而想起小时候,每次生病,头痛脑热,腹胀腹痛,上吐下泻,饮食不化,跌打损伤等,奶奶给我治病,最常用的一味药是香苏草。
渐渐长大了,到了外地去上学,离奶奶越来越远了,再次发生这些疾病的时候,医生给打针、吃药,和奶奶的那一棵香苏草比起来,疗效可就差得太远了。
奶奶在门前屋后都种了一些,说经常会用到它的。历代本草书籍中并未有记载,仅一些地方本草有所提及。这名不见经传的香苏草,究竟是一棵什么样的草药,具有哪些功效,又能治疗哪些类疾病呢?
后来进了医学院,在奶奶教给我的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我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香苏草是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野坝子的全草,又名野坝子。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山坡,灌丛,沟边,石隙......都是其适应的生长环境,种子随风飘散,在荒地中最多见。
春生芽,夏长极,在顶端和叶腋可见假穗状花序,花开*白色,花期在深秋至初冬。叶叶相对而生,呈卵形锯齿状,表面暗绿色,有皱纹,密被白色微柔毛,背面灰绿色。茎呈方柱形,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和白色微柔毛。
性凉,味辛、苦,无毒。有清新淡雅的芳香之气,归脾、胃、肺经。全草皆可入药,但以花、叶为最佳,采收宜在花期。从它的性味中可以看出,香苏草是一味辛凉的芳香药物。
中医里说“芳香辟秽”,此话怎讲?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讲:“芳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避秽也”。
天然本草的芳香之气,是天地间清阳正气,可以驱散一切污、秽、浊、戾的邪气。既可以直接辟外邪,又可以经口鼻窍道吸入人体,清除体内的秽浊之气,还可以扶助人体的正气。
在王姑娘写的佩兰一文中(两个药方双剑合璧,是治脾胃病、糖尿病的玉女素心剑法),给亲们举了⑧条例子来说明,今天再给亲们另说些许。
在高温多雨的夏天,大自然里多腐烂,湿热之气蒸腾,会产生一些秽浊、疫戾之气,医书中称之为“山岚不正之邪”。比如,古人说的“岭南多疫瘴”,即是。因而会引发疾病,该怎么去防范和治疗呢?
记得奶奶教过:“芳香疗法就是打蛇打七寸的绝招”。例如,云南楚雄的彝族,有一道“野坝子茶”,即采香苏草的嫩尖叶晒干,然后用来泡水喝。养生之道不远人,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一道茶就是芳香辟秽的具体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去效法。
在“芳香辟秽”这个原理下,诞生了各式各样的芳香疗法,或吸入,或饮入,或药浴......芳香之气善行,进入人体之后,可以通行十二经络,透达五脏六腑,无处不到。古人云:“病人游于药市,闻众香药,病自衰减”,这就是芳香药物扶正祛邪的效果。
李时珍说:“土喜暖而爱芳香”。脾是太阴湿土,胃是阳明燥土,在五脏六腑中,脾胃最偏爱芳香之气。因此,治疗脾胃的疾病,最宜用芳香药物,好比是给小姐姐送礼物,投其所好。
我们腹胀、腹泻的时候,去找中医看病,问医生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医甩给你四个字:“脾胃不和”。你听了也白听,还是什么也没听明白。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但能看懂天下武学的也只有王姑娘,以后,就请跟王姑娘混吧。
要想弄明白,须得看医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亲,你是不是越看越懵了,这医经中哪有提到脾胃呀?且看王姑娘给你注解: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反过来,就是上段经文之意:脾的清阳之气不往上升,反而往下降,就会出现腹泻,而且是完谷不化的腹泻,吃什么就拉什么;胃的浊阴之气不往下降,反而往上升,就会出现腹胀。
这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的状态,就是中医里讲的“脾胃不和”。中医治病讲调理,那么,请问如何调和脾胃呢?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帝也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把人体逆乱的气机调理正常呢?”
老师歧伯回答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这句话对中医来说很重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
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是一种阴阳反作、气机逆向的病证,表象与内证是呈现出一致性的,并无与内证相反的假象,当属于正者,“正者正治”,用医圣张仲景所创的“辛开苦降之法”。
香苏草,味辛而有芳香之气,能升,能散,可以引清阳出上窍(辛开);味苦而性凉,能降,能泄,可以引浊阴出下窍(苦降)。
香苏草一物已具备了辛开和苦降的双重特性,是天然的辛开苦降之法。且专入脾、胃经,能使脾胃的升降出入都得以平和,自然腹痛、腹胀、腹泻,饮食不化等,诸症全消。
王姑娘小时候经常得这些病。奶奶把家里的钱财都变成了万卷医书,王姑娘除了医书之外别无所有,没有零食,没有压岁钱,也没有一件漂亮的衣裳,日子过得很清贫。直到年方十六,清水出芙蓉的时候,家里才给自由的钱花。
那时,奶奶笑话我:“天上的饿老鹰,地下的馋学生”。因为不如别人有口福,只有酸冷瓜果胡乱吃,寒热温凉无所忌,叫肚子痛那是三天两头的事。奶奶每次给我治疗都不用重复的招数,在三病两痛中令我尝遍百草的滋味。
倘若不是经历清贫,不知道是否能经得起尝百草的滋味。记忆最深的是:奶奶采香苏草的嫩尖叶,让我生嚼了吃下,或搅汁给我服下。你猜效果如何?
借用古人的一句话说:“覆杯而愈,效如桴鼓”。很多时候都是刚把香苏草往肚子里一丢,病就好了,因为见效太快了,还有人怀疑过本姑娘是装病的呐。
因为脾胃偏爱芳香之气,所以香苏草的第一用途在中焦脾胃。不论是寒凝、气滞,还是寒热互结在中焦脾胃,而引起的急腹症,香苏草都能有“一味单方,气死名医”的功效。
当然,过于严重的则另当别论,例如:
①寒热互结严重者,应当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②寒凝严重者,应当用“理中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浙白术(三两)。
除上述以外,香苏草还是一味很好的外科用药。宋代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说:“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里,郁聚为脓,得香之味,则气血流行”。
因外邪入侵,或过食肥甘厚味,化为热毒内阻,致使荣气(营气,行走在经脉)运行不畅,瘀阻于肌肉里面,血郁热聚,久则化腹,便形成了疮疡(包括痈疽,疔疮,疖肿等)这种疾病,多以红、肿、热、痛为病症特点。
如何治疗疮疡呢?重点是芳香行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香苏草之气芳香可以行气化瘀,消肿止痛;味苦而性凉又可以清热解毒,所以能够治疗疮疡。
从前,王姑娘临证治疗疮疡,首先想到的是有“疮家圣药”之称的连翘、*芪,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生肌等为治法。其结果是,疮被治愈后会留下一个硬结,这就是没有芳香行气的弊端。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秘笈是“辛凉的芳香疗法”。
此外,跌打损伤,致青淤红肿热痛,在治疗上也几近同理。不论是疮疡,还是跌打肿痛,都可以用香苏草。内服、外敷、熏洗均可,用法不限。
多少年在不经意间过去了,奶奶怀里的孩子如今已成为了一名医生。以前我总是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奶奶买什么,不论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现在,奶奶卧病在床,她带大的孙女在感念她,不知道如何以为报。
在我尚未出生的时候,奶奶就已经是成名的医生了,似乎她已经提前想到了什么,坚持要把自己的病让给她的孙女来治疗。孙女的功力尚未纯熟,奶奶是最明白不过的。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古语说:“医死的人越多,医术越高明”,奶奶是想在临走之前,最后再教她的孙女学一次中医。
因为奶奶,也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王姑娘的眼里常含泪水。自然以生长化收藏,人以生长壮老死。无药可用的时候怎么办?想起了那一棵情系着我和奶奶的香苏草。
文/王玉燕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