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故园
山失崚嶒水不丰。田园似改旧时容。村头草木应犹识,祠畔门墙半已空。
行历历,恨匆匆。流年容易又春风。故居颓圮深青藓,一树桃花独自红。
疫情影响,这个清明假期是回不了老家了。多少年来,我们这些在外的客家子弟,春节或许在异地,清明节固定是要回到故乡去祭祀扫墓的,这是根植于心的客家习俗。可惜,疫情重于山,今年要破例了。幸亏正月末我们曾抽空回去一趟,手机里保存着的照片,就是一帧帧乡愁。
我的故乡宁化县禾口乡,亦称“宁化西乡”,在宁化县城西17公里处。延绵的武夷山脉余麓是闽赣两省的天然分界,也是隔绝交通的天然屏障,然而在禾口乡石壁村一带,却留有一个平坦的山坳,成为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年撤乡改镇,为了打造客家文化,把“禾口乡”改为“石壁镇”,石壁村是客家祖地,客家祖祠现就坐落在石碧村,距离镇中心约五公里。而为了保留禾口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地理符号,又把镇*府所在地的行*村改名为禾口村。
禾口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后再陆续向外迁移。最多时,这里居住过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和“客家祖地”。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自东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第一次南迁。唐末*巢起义后,又从皖、豫、鄂、赣的南迁第一站,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赣、闽交界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而后再迁往汀江流域和广东梅县等地。
在历代数次大迁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宁化石壁。现海内外万客属后裔的族谱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宁化“石壁”住过的记载。据统计,客家主要姓氏中,有姓以上是从石壁播衍到海内外的。《华声报》报道,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中的多万人口与石碧有关,其中多万人是客家人,多万人是传自石碧,又从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往台湾。
宁化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还是中央红*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公《如梦令》“宁化清流归化,林深路隘苔滑”所谓者也。近年来发展红色经济,镇上也增添了不少相关因素,这是镇*府门前的长征出发地公园,广场四周一圈红色题材的雕塑,亭台游廊错落,晒满了附近乡民的萝卜干和咸菜干。
田园负手沐晴烟,芳草菜花俱可怜。遍看家山出新景,无端惆怅已中年。粼粼的西溪从石壁西面逶迤而来,在禾口与从淮土下来的小*溪汇合,一起流入县城的翠江。沿溪两岸修起了整齐的绿道,形成很好的散步观景走廊;随着绿水青山工程和河长制度的推广,溪水水质也清澈了许多。然而,或许是因为年岁增长见多了海岳山川,曾经在童年印象中宽广的西溪似乎浅澈温柔了许多,溪背村高耸陡峭的鹰嘴岩也更为低矮了。故乡,成了似是而非的模糊记忆。
西溪之水清且长,金山坡上好校园……如今的西溪之水依旧流淌,金山坡上却早已盖起了新村。曾经辉煌一时的宁化二中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热闹场景,这所原来的福建省属重点中学,前身为创建于年的道南中学,占地面积多亩,鼎盛时期有50多个班级0多学生,承载着西乡多少学子的梦想,如今却因为生源不足而面临停办的窘境,令人不胜唏嘘!
今年回乡,我们还特意去寻访当初的村小学,那是先父曾经工作的地方,学校是早在20年前就停办了,原校址也早已被村舍取代,只剩些残垣断壁,成为最后的记忆。大量人员外出务工、长期的人口*策导致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让许多新时代农民挤进县城……各种原因导致,今日的乡村看似村舍林立,却十室五空人烟稀少,颇感萧条。
绿树村边合,青山镇外斜。故园是镇外的一个自然村,几十户人家都是同一个宗族的,与镇上隔着一片平旷的田野。记忆里,童年时期春季的田野是金*的油菜花或无垠的紫云英,后来一律改种烟草了。烟草成了全县主要的经济作物,原先每天上学往返的田野土路早已消失,井字纵横的水泥机耕路是烟草公司的贡献。
正月的田野还比较清寒萧瑟,烟苗尚躲在塑料薄膜里,触目是黑土与白膜的交错,零星的野花野草并不显眼;若到了清明时节,薄膜去掉之后,原野上就是生机勃勃的翠绿了,格外养眼怡神。最喜欢深秋水稻成熟的季节,秋高气爽,金*的稻谷铺满原野,人间最美的画面。
比起镇上,村庄里更加冷清。近一半的族人都搬到镇上或县城定居了,也不乏像我这样流落异乡的游子。哲人说:所有的故乡不都是异乡么?所谓故乡,只不过是祖先在流浪道路上的最后一站而已。话虽如此,然而只要回到禾口,总有太多的记忆,许多的眷恋,更多的亲切,还有一丝丝的伤感交织一起,挥之不去,或许,这就是乡愁吧?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故居门外,一树桃花迎风怒放。这株桃树是三十年前就已经有的,或为先母所植,光阴荏苒,母亲早已安眠,故居土屋亦已坍塌,前几年桃树似乎也已干枯,不料春风过处,竟又焕发生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