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历史气息藏在一条条街巷里它们承载着古都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南京的街巷有说不完的故事……
╱
南京街巷
╱
小西湖
东晋时期,这里曾是世家望族聚居之所;宋时,这里有城中闻名的青溪园;到了明代,这里是名士徐霖的“快园”……
史上曾记载
明正德间,名士徐霖在此筑有“快园”,园内有水塘,名小西湖。
随着时间的变迁,清咸丰间,园林被废弃,池塘也被填平,后发展为街巷,但小西湖的名字却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片区内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老城空间格局和建筑肌理,门里门外氤氲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
对于老南京人来说,这里是与记忆里城南印象的重合。
年,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项目开始启动,如今的小西湖摇身一变,成为注入了文化艺术元素的历史街区。
保留的建筑与重塑的风格毫不违和,随手一拍,就很出片。
摩登、前卫、古老、市井、烟火气交织着,这就是真实的小西湖。
熙南里大板巷
以甘熙故居为文脉传承的载体,引故纳新,在这里你不经意间路过的白墙黛瓦、砖泥瓦巷都可能封存着曾经熠熠生辉的城南往事。
大板巷的“前世”
大板巷前身又被称为"板巷”,传为交易板材的地方,“板巷”前身为“习艺街”或称“习艺坊”,“习艺街”前身又名“土街”。
明洪武二十八年()《洪武京城图志》记载:“习艺西街,在皮作坊东,旧土街;习艺东街,在习艺西街东。”
根据《洪武京城图志》记载推测,至少宋元时期,大板巷称“土街”,街在古代并非“道路”之称,而是与坊、廊、市等有相同的意思,指集市,不过坊、廊、市大多指官办的集市,土街为自发形成的集市。
清同治13年()出版的《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记载着:“大板巷,古习艺西街,图志旧名土街”,并引用《南畿志》称,习艺东街与习艺西街并列,俗称大板巷。
年,熙南里大板巷盛大开街。
“千年古巷,青砖回廊;闲庭信步,烟雨江南。”赏灯、逛集市、体验非遗……熙南里大板巷传递的是历久弥新的南京传统文化,散发的是浓浓的老城南味儿。
明瓦廊
明瓦廊得名源起于明代。当时街道两侧盖有官廊,廊中经营“明瓦”的商铺鳞次栉比,所以得名“明瓦廊”。
明瓦
所谓明瓦,是民间盖房嵌于窗户或天棚上的一种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蛎、蚌等物的壳,磨成薄片制成。据《肇庆府志》记载:“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
明清时,明瓦廊有众多官衙和达官贵人的府邸。要说这里最有名的家族,那非梅家莫属。清《同治上江两县志》:“明瓦廊,有陕西会馆,又有梅文穆公祠。”
梅文穆指的是梅毂(gǔ)成,出生于年,他最闪亮的身份是康熙的数学老师。乾隆十八年(年),73岁的梅毂成告老,乾隆赐宅第于南京。在明瓦廊梅宅,梅毂成把祖父梅文鼎(清初著名数学家、史学家、天文学家)一生文稿编为《梅氏丛书》。据考证,梅宅的大致位置在今明瓦廊64—66号。这里现在是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是明瓦廊小学。
如今的明瓦廊,以小吃一条街闻名遐迩。金味栗子、易记皮肚面、老头盖浇饭、金宏兴鸭子……是多少南京人大快朵颐的标配。
碑亭巷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珠江路,提起碑亭巷,老南京会掉进回忆。这条巷子里有九中,曾经的南京卷烟厂也在这里。缕缕烟草味道虽然淡去,可属于碑亭巷的记忆却无法抹掉。
“碑亭巷”的由来这条巷子,临近江宁织造府,有一种说法是,在此地曾经发现过一块刻有“红楼一角”四字的石碑,碑亭巷因此得名。
“碑亭记忆”百米墙画中,光华照相馆、曲园酒家、吹糖人的艺人……以假乱真的彩绘,分分钟带你走进记忆里的市井街头。
年5月,由南京卷烟厂老厂区改造而成的D9街区正式开街。斑驳灰色的墙面,被玻璃质地的新材料装点;老旧的瓷墙壁画,修葺后再焕艺术光彩;错落的工业厂房,成为多功能叠加的创意空间……
时间在走,碑亭巷的故事也在更迭。它的故事,属于老南京,属于九中学子与烟厂职工,也属于经常到这里消磨时光的人们。
成贤街
这条跨越千年的老街,北起北京东路,南到珠江路,延续着南京通连古今的文脉。
“成贤街”的由来明朝时期在南京设立了国子监,南京的国子监就建在成贤街西侧的四牌楼,那时候称为“南监”或“南雍”,是国家的最高学府。这条街也因为贤人辈出被命名为“成贤街”。
如今在成贤街的入口能看见一座大理石牌楼,中间写有“国子学”三个大字。国子监规模宏大,想当年“延袤十里,灯火相辉”。校内建有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
杨廷宝故居、老南图……无数名人墨客,在成贤街留下足迹。
岁月无声,如今成贤街的国子监已不在,接替它的是百年名校东南大学。
谆谆教诲,朗朗读书,厚重静谧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成贤街,就这样陪伴着一代一代的师生。
南湖东路
短短几百米,复古开街的南湖东路,仿佛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南湖的故事年,南京市开始规划第一个现代化小区“南湖新村”;年,南湖新村竣工,幢住宅楼、4万多住户、7万平方米配套和设施,成为当时江苏省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居住社区。南湖是南京先进居住方式的代表,是老城烟火的鼎盛之地,更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天堂。
年10月底,“南湖记忆”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开街。“南湖记忆”项目是一次基于南湖历史,围绕生活空间和在地文化的城市微更新。经过近2个月的工程改造,南湖东路几百米的街巷,变回了大家记忆中的模样。
更新后的南湖东路,复古的店招、林立的霓虹、生动可亲的生活博物馆……新与旧共存、烟火气与朝气同在。
南湖,贮存着无数南京人的归属感和乡愁。
一家家老店是南湖的缩影,纯粹、市井、鲜活。在这里,彷佛时光已经停滞,一代代人的记忆被无限放大,这是属于南湖的基因。
一座城市的记忆从街巷肌理蔓延南京的街巷封存着厚厚的故事守住了历史的沉淀有空来南京的街巷走一走
素材来源
秦淮发布、熙南里街区、玄武发布、建邺播报
图片来源
南京旅游集团、特约摄影师顾树荣、更南京、南京有个号
编辑
吴一唯
校对|钱奕羽
责编|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