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太阳病变证痰气痞证之旋覆代赭汤证
TUhjnbcbe - 2022/7/11 17:29: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90525/7168767.html

条文: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本证为胃虚痰阻,虚气上逆,以“噫气不除”为临证特点。“噫气不除”,其义有二:一则噫气持续不断,频频发作;二则心下痞硬,不因噫气而减。本方既能补虚和胃化饮,又能降逆平肝。方中代赭石、旋覆花、生姜之剂量比例为1:3:5,临床运用时不可妄加改动,本方被广泛用于治疗杂病之呃逆、呕眩、反胃之证。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猪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伤寒,本来是应该发汗的。那么依据证候,或者吐或者下,这都没说是误治,他这个意思也不是(误治),所以这个病是好了。“解后”,可是遗留下来底下这些情况。

“心下痞硬”,胃虚了。这也由于吐下之后、大病之后,由于用药(而致)胃气虚,那么气逆而为“噫气不除”。“噫气”就打隔。

那么这个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人素日胃就不好,可是没大明显发作。那么由于得了外感,经过服药,像吐下都是伤胃气的药,那么这时候,新得的病是好了,但是素日的胃部疾患可是明显发作了。

“心下痞硬”咱们讲过是人参证,这是胃虚,而邪气,就是饮气趁胃之虚往胃上来,所以胃的部位“心下痞硬”。邪气往上逆,所以“噫气不除”。我们应该用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这个方药,跟我们上面讲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也有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那么这几味药健胃治逆,就是呕逆什么都治,这个方子也确实治呕逆。

另外加上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这个药,是一个下气去结的药,去结气呀,就是气结到这个地方了。代赭石是个收敛降胃药,收敛性的健胃药。这个药在我们治这个病的时候不要重用,这个东西多用反倒伤胃。那么后世说它是重镇,也使逆气不往上来。其实它是一个收敛性的健胃药,也有点补益的性质。但是这个药重用,于胃不怎么好。

本方用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就是健胃降逆;用旋覆下气去结气,他打嗝儿频频不除嘛;加点代赭,也还是帮着健胃,也有点镇逆的作用。

(旋覆代赭汤)这个方药,与我们前面讲的几个泻心汤,就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可以对比着看)。但是它没有*芩、*连,它不祛热,也不解烦,同时也不能治下利。

这个方药我们在临床上应用,用于一般的胃的疾患。它(旋覆代赭汤)这个“嗳气不除”,与上边生姜泻心汤的“噫气食臭”不同之点:那一个(生姜泻心汤)是“有下利”;这个(旋覆代赭汤)“没有下利”,反倒治大便干,对大便秘结很起作用。因为其中旋覆、代赭往下行的力量相当大。

“嗳气”这种胃的疾患,我们也用橘皮,像橘枳姜汤(枳实、橘皮、生姜)也治嗳气。那个嗳气(橘枳姜汤)是觉着这块儿闷,打嗝舒服,希望打隔才好呢,所以那种嗳气是橘皮证。咱们用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像一般的胃不好,食欲不振,有些逆气,可是打嗝却比较舒服,主要以痞闷为主,则用茯苓饮就好,茯苓饮是健胃行气利水。讲到后面的《金匮要略》有那个方子(茯苓饮)。

旋覆代赭汤则是苦于打嗝儿,嗳气不除嘛,打嗝则难受。所以这个方剂有用于治噎膈的机会。就是咱们说的胃、食道发炎甚至于癌症,嗳逆得相当凶,大有用(旋覆代赭汤)的机会。尤其胃泛酸、胃痛、打嗝儿,若是大便干,这个方子也好使。但是酸太多可以加乌贼骨,挺好使,我常用这个药。可是要注意,大便稀不行啊。大便稀用茯苓饮比较好。

这几个方子都是常用的方子,苦于嗳气,所以搁个“嗳气不除”,也就是说,吃其他的药嗳气不止,需要用这一个方药(旋覆代赭汤)。方中也有人参,所以也有心下痞硬啊。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这一条是讲由于肝气不和、脾胃虚弱、痰气上逆引起的心下痞硬。

发汗,或者吐后,或者下后,伤了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受伤,就要生痰饮。这时候肝气来乘犯胃,所以肝之气加痰饮就使胃气不和,出现心下痞硬和噫气不除。“噫气”就是往上头嗳气。

什么叫“不除”?有三个意思:一个因为有心下痞、有噫气,医生一看很像生姜泻心汤证,就给他吃生姜泻心汤,吃了生姜泻心汤“不除”,这个病未减,除者就是减了,所以“不除”第一个意思就是已经吃过生姜泻心汤了。第二层意思,一般情况,暖气打嗝对于心下的痞硬有缓解作用。虽然这个噫气尽管很频繁,但是心下痞硬得不到解除,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三层意思,“噫气不除”就是说这个人的嗳气是持续而不断,持续而不减,言其噫气之重的一种语词。以上这三个意思都要考虑进去,对于“噫气不除”的认识、体会、理解才能够深刻。

由于胃虚,痰饮之邪和肝气合而上犯于胃,使脾胃之气不和,就出现心下痞硬,胃气加上肝气、痰气的上逆,所以就“噫气而不除”。这怎么办?这里有个肝的问题,内科说叫脾虚肝乘、土虚木乘,不是光一个痰气的问题,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没有治肝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同时这个噫气症状还是很厉害的,比生姜泻心汤的噫气要重,比甘草泻心汤的干呕也要重,它不是干呕,是噫气,所以用“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这个方子一方面调和脾胃,一方面消散痰饮,一方面镇肝降逆,镇肝理气降逆,心下痞、噫气就得到解决了。这个方子是由旋覆花、人参、生姜、半夏、代赭石、大枣、炙甘草这些药物组成的,以旋覆花为主,所以就叫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有两个作用,一个它能够散凝结之气,治心下之痞,它为什么能够散结气而治心下之痞?因为这个药既能够疏肝,又能够利肺。《神农本草经》说旋覆花还带点儿咸味。按照中药的植物来说,花一般是在上头的、上行,但是旋覆花虽然是花,它有点儿咸味,所以它能够利气,又能够下气,既能够利肝气,也能够利肺气。肝肺之气一利,痞结之气能够散,噫气、嗳气也就治好。《金匮要略》里也有旋覆花汤治肝着,就肝痹。代赭石是一个矿物药,有镇坠的作用,可以镇肝降逆,还有—点儿活血的作用。光用旋覆花疏肝利气还不行,因为肝气非常的横逆,所以加上一点儿金石之品,加上这个代赭石以镇肝气。镇者,镇服也,使肝气有所畏惧,使它镇服,就不逆了。

这两个药合在一起,一利一镇,一个是疏利的,一个是潜镇的,这样肝气就不上逆了,所以这两味药是主药。为什么用半夏、生姜?因为胃气不和、有痰饮,半夏、生姜健胃,辛开散结,消化痰水,能治疗心下的痞硬。人参、甘草、大枣是补益中气,这个病是由于伤寒吐下后,脾胃之气虚了,所以要加上甜药,补中气的。治痰气的是半夏、生姜,治肝气的是旋覆花、代赭石,补脾胃的是人参、甘草、大枣。

用这个方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去滓再煎”的问题。“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去滓再煎”,因为它也是有点儿和解的意思,所以要一天吃三次。这样的服法才能使肝气不逆、胃气下降。这个方子药物的剂量组成提出了一个重点来,一个是代赭石,代赭石用的剂量很小,是用一两,一两就是现代的一钱了。生姜是五两,五两就是五钱,这个要把它记住,就是旋覆代赭石汤的生姜要多用,代赭石要少用。这个比例记不清楚,就要影响疗效。“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要用五两生姜,一两代赭石,不要用一两代赭石,三片生姜。什么道理?因为它是心下痞,矛盾的焦点在心下,心下痞还是脾胃之气不和,所以在方里重用生姜,健胃消痞,去痰饮,旋覆花疏肝利肺散结,少用一点儿代赭石镇肝下气就可以了。

代赭石本身是一个重坠之药,如果代赭石用的剂量过大,它就直走下焦。代赭石还有点儿轻微腹泻的作用,要是大便干燥,吃点儿代赭石就能够解大便,所以妊娠妇女不能用代赭石。妇女妊娠恶阻,往往要往外吐,代赭石可就要注意了,它是个妊娠禁忌药。代赭石的剂量用的过大,“病在中焦,而治在下焦”,把药味一下子都领到下焦去了,所以就没有效了。这个方子生姜是微辣的药,用得多,使它在胃里发挥作用,稍微用点儿代赭石镇肝降逆就可以了,剂量不要用得太大。

旋覆代赭石汤不光是治这个病,现在临床报道噎膈、反胃,甚至是食道长瘤子了,食物下不去了,有的时候也用旋覆代赭石汤。那样的病就另当别论了,代赭石可以重用,用一两都可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像这一条,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代赭石不要重用,不要一开方子就写上一两代赭石。现在我们在临床治杂病,治肝胃气逆,就是心下不痞硬的,光有噫气,而不见得都有心下痞硬,这个方子也管用。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旋覆代赭汤的运用

一、噎膈反胃

喻嘉言医案;治一人膈气,粒食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将绝。一昼夜,先服理中汤六剂,不令其绝,来早转方,一剂而安。《金匮要略》云: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吾于此病分别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不敢于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将绝之气,止存一丝,以代赭石坠之,恐其立断,必先以理中分理阴阳,使气易于降下,然后以代赭得以建奇奏绩,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末二匙与之,才入口即觉气转入丹田矣。困倦之极,服补药二十剂,将息二月而愈。

[《寓意草》]

按语:

治病之道,须明标本缓急。本案因胃虚之极而见呕吐反胃,故先予理中汤固其中气,待中气建立,再予旋覆代赭汤以降胃逆。前后两方,次第井然,丝丝入扣,终令危笃之疾得奏奇验。据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食道癌、胃癌而见上述诸症者有良效。

二、呃逆

刘景祺医案:陈某某,男,30岁,年4月14日初诊。呃逆频频发作已三个多月,每于饭后即呃逆,声短而频,有时呕吐。苔薄白,脉弦。辨证:胃虚肝乘,胃失和降。治则:镇肝降逆。处方:旋覆代赭汤6剂,呃逆消失。

[《经方验》:59]

按语:

呃逆声频而短,胃气虚也;脉来见弦,肝气乘也。木横犯土,胃气上逆,故呃逆不止。用旋覆代赭汤以抑肝之盛气,降胃之逆气。肝平胃和,其呃自止。

三、呕眩

陈松筠医案:夏某某,女,15岁。年患脑膜炎后,眩晕、健忘未得根治,此次伤风诱发旧病,来势颇盛,头晕且痛,眼黑而昏,闭目不能视物,如坐舟中,动则眩而扑地,虽挟腋亦不能行走,时时作呕,由同学背负来诊。诊见两目微红,舌苔白滑,脉象弦细而迟。此为肝虚风动,脾湿生痰,风痰相结,蒙敲清窍,虽兼外感,究系实少虚多。治以敛浮镇逆,育阴潜阳,运化痰浊,兼疏外感。方用旋覆代赭汤加芍药、钩藤、菊花。一昼夜进药2剂,次日午后即能起床,脉证显著好转。续与原方,一周获愈。后用滋养培补之剂,调理而愈。

[浙江中医杂志,(7):30]

按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虚风动,痰上扰,清窍闭塞,而发本证。旋覆代赭汤镇肝降逆力盛,但平肝息风之力不足,故加白芍、钩藤、菊花以佐之。

四、胁痛(慢性肝炎)

罗伟根医案:杨某某,男,62岁。患慢性肝炎,自觉肝区刺痛已两个月。纳食则胀,食后嗳气,失眠,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脉来弦滑,舌苔*腻。巩膜无*染,肝肋下2厘米,有明显压痛,脾未触及。肝功能:*疸指数5单位,硫酸锌浊度1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4单位,转氨酶单位。超声波检查:肝波较密。证属七情内伤,久郁气抑,气抑则血运不畅。治宜疏肝利气,培土养肝。方用:

旋覆代赭汤去生姜,加延胡索、广郁金、枳壳、合欢皮。

服药12剂,肝痛减轻,睡寐较安。后予八珍调理,诸症皆消,肝功能及超声波检查均属正常。

[浙江中医杂志,(2):20]

按语:

肝木乘土,脾胃不和,木土同病,痰浊内生,而见胁痛、食胀、嗳气、苔*腻、脉弦滑,治宜疏肝木,调胃土,故以旋覆代赭汤加延胡、郁金、积壳等理气之品获愈。方中生姜乃和胃之良药,又能疏达肝气,似不宜去。

五、咳喘

周炜医案:王某,男,3岁半,年8月16日诊。咳嗽三月余,中西药治疗不效。刻见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甚则憋呕,咳末无回声,纳谷不馨,舌淡苔薄腻,脉细。证属病久伤正,中气既伤,痰气阻于气道。治宜和胃降逆化痰。

旋覆花(包煎)、炒*参、半夏各10克,代赭石(先入)15克,甘草3克,大枣5枚,生姜3片。

服3剂后,咳喘大减,痰亦减少,唯纳谷仍少,苔薄,脉细。于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续5剂以善其后。

[四川中医,(1):6]

按语:

本案咳喘日久,又见痰声漉漉,纳呆,脉细。究其病机乃病久不解,胃气大伤,中土不运,痰浊内生,上犯于肺所致。以旋覆代赭汤和胃化痰降逆,乃治本之法。痰浊去,胃气降,则肺气肃,而咳喘自平。

六、梅核气

*阳生医案:刘某某,男,28岁,年3月12日初诊。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有时咳出少量灰色黏痰,舌苔薄白,脉缓。属梅核气,乃气滞痰郁所致。治以利气开郁,化痰散结。用旋覆代赭汤加味;

旋覆花克纱布包煎,代赭石克,半夏50克,沙参50克,生姜20片,大枣20枚,甘草50克,茯苓30克。头煎用水5斤,煎取3斤,再煎用水3斤,煎取2斤,两次煎汁合。

一,装人开水壶中,当茶,随时饮之,一日服完。药仅两帖,其病若失。

[黑龙江中医药,(2):25]

按语:

痰气郁结于胸之上,故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降逆化痰,又加茯苓健脾,配姜、枣以绝生痰之源,沙参养阴清咽。煎药当茶饮意在使药力连贯。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载:魏生诊治一妇女,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脉来弦溃,按之无力,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为疏旋覆花9克,*参9克,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令服3剂,然效果不显,乃请余会诊。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将生姜剂量增至15克,代赭石则减至6克,嘱再服3剂,而病竟大减。魏生不解其故。余曰: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石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可见经方之药量亦不可不讲求也。魏生称谢。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校对│朴杨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阳病变证痰气痞证之旋覆代赭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