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陈皮
别名:橘皮
分布:新会、江门、四会
入药部位:栽培变种茶枝柑Citrusreticulata’Chachiensis’的干燥成熟果皮。
性状鉴别: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炮制: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方剂举例:
①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是以胀满,其脉弦迟:*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三十丸,食前。(《鸡蜂普济方》宽中丸)
②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橘皮枳实生姜汤)
③治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橘皮汤)
④治哕逆: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橘皮竹茹汤。②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⑤治反胃吐食:真橘皮,以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一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仁斋直指方》)
⑥治痰膈气胀:陈皮三钱。水煎热服。(《简便单方》)
⑦治大便秘结:陈皮(不去白,酒浸)煮至软,焙干为末,复以温酒调服二钱。(《普济方》)
⑧治卒食噎:橘皮一两(汤浸去瓤)。焙为末,以水一大盏,煎取半盏,热服。(《食医心镜》)
⑨治疳瘦:陈橘皮一两,*连一两五钱(去须,米泔浸一日)。上为细末,研入麝香五分,用猪胆七个,分药入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大小与之,无时。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小儿药证直诀》橘连丸)
⑩治产后吹奶:陈皮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即散。(《纲目》)
历史渊源
早在元朝初期,新会柑桔生产已见记载,在外海(龙溪),仅陈氏一户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
元末明初新会诗人黎贞的诗集中有“尘外亭前桔柚肥”。明中陈白沙的诗集中有“橙桔盈园野芳杂”的诗句。而梁启超《说橙》中也对柑桔生产提出自己的看法到明代,有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也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清末光绪三十四年(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新会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
民国元年(年)前后,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兼营葵扇的商号五六间,它们集中于会城河以南贤洲街一带(今冈州大道中原贤洲路段),其中的一些大户还在上海等地开设批发店,这些大户不少是经几代人的传承。其中以刘怡记(最初叫刘全记),清乾隆年间(--)开业,生意较大,较为著名;而小户在本地或广州卖货。当时,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
抗日战争前,新会每年产新会陈皮量约吨,仍未能满足全国各地需要。这样大批量的新会陈皮,由各商号向小贩收购,而小贩则到全县各乡村作零散收购。
药用历史考证
查阅本草古籍可知,陈皮在历史的变迁中发生了数次道地迁移,《神农本草经》载“生南山川谷”,即今天的秦岭一带。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云:“以东橘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东橘所在产地为今长三角江浙一带,西江则指今江西地区。唐朝时期关于陈皮道地记载沿用前人所写。宋代苏颂对其产地描述:“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
自此至元代,陈皮道地记载并无过多改变,到明清时期,随着医药发展,陈皮道地记载再次发生变化。自《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强调道地广东及“广东甘柑”的不断闻名,医家们逐渐认识到“广东柑皮”的质品。远在宋代,医家们为同与主流的橘皮(陈皮)区别,把“广东柑皮”称为“真橘皮”、“真陈皮”或“广皮”。如宋《是斋百一选方》中的“衮金圆”方、“紫苏饮”方中,分别出现了“真橘皮”和“真陈皮”;宋《传信适用方》治酒食过度,胃膈膨满,口吐清水,载:“真陈橘皮半斤(去白),切作细条右件”;宋《仁斋直指》治呕吐所用翻胃方载:“橘皮汤治翻胃呕吐,真橘皮用日照西方壁土炒香,取橘皮为末右,每二钱姜枣略煎服”。直至元代汪汝懋所撰《山居四要》卷五中载“二陈汤:……广陈皮(去白)五钱……”,“广陈皮”一名才算是确凿的出现。从始“广东柑皮”有了道地的名字“广陈皮”。
清以前众多文献记载表明:在古代“广陈皮”道地产区为广东,并无单列“新会”。如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广东……”,明代《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今天下以广中采者为胜……”(“广中”是古代人对广东的称呼之一)。直至清张璐《本经逢原》“……橘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新会”与“陈皮”开始并提。“新会皮”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书中所提的“陈皮”多用“新会皮”名之。从此“新会陈皮”被后医家盛行使用,“新会皮”逐渐在“广陈皮”中的一枝独秀,陈仁山《药物出产辨》更是直云:产广东,新会为最。“新会皮”又称新会陈皮、大红柑皮、冈州红皮、新会柑皮、会皮等。
传说故事
广陈皮这一称谓最早出如今*广汉和夫人米氏的身上,*广汉是宋代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年)辛丑科进士身世,从前担任过徐州知府和浙江都漕运使,夫人米氏曾被封赐为“一品夫人”。米氏之所以被封为一品夫人,是由于她用老公所创制的广陈皮为国母杨太后治好了病有功的缘故。米氏自幼饱读诗书,通晓药理,在南宋宋理宗年间,即公元年(其时京城现已迁到了临安)奉皇帝的谕诏在皇宫里随侍杨太后四年时刻,在这个时期杨太后得了乳疾,御医们无论用啥药都医治欠好,合理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米夫人把这个差事应承下来了。
*广汉采用在新会一些特定当地培养的一种柑橘(即是如今的新会大红柑),用特制的办法制成了一种药材陈皮,米氏便用这个药为君药,慢慢地治好了杨太后的乳疾。当杨太后问及这种药材的来历时,米氏由于该药是老公*广汉研讨发明出来的,所以在她老公姓名“广汉”中取“广”字作为这种药材的姓名,称“广陈皮”,以差异于别的的橘陈皮(在此之前称橘陈皮,尔后才称广陈皮)。
其时的“广”是繁体字,“广”字头“*”字底,也包容有*氏所创的意思。杨太后对这个广陈皮的成效和*夫人的医术大嘉欣赏,奏请宋理宗皇帝用“邦显一品夫人”对*夫人米氏加以封赏。尔后米夫人帮忙其老公将种柑的技能带回新会,并将其制皮之法传给后代,致使代代相延,一向撒播到了今天。
参考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著.《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宋叶,张斌,梅全喜,等.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的考证[J].中药材,,42(2):6.
佚名.新会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编[M].
吴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1.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璆,王伊明.是斋百一选方[J].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吴彦夔.传信适用方[M].人民卫生出版社,.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M].第二*医大学出版社,.
汪汝懋.山居四要[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人民卫生出版社,.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璐.本经逢原(中医经典文库)[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植物图片
(以上图片均由张秋镇拍摄)
诗句
医匠·陈皮今已讹东尖
清范承谟
陈皮今已讹东尖,桔梗枯枚态更纤。
医匠医王凭业口,犹如牛马呼应兼。
图文编辑
潘樱儿
责任编辑
潘樱儿
审核
罗倩
审定
李娉婷张秋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