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孙师经验、识证入微;组方巧处;心火生脾土
赵某,女,61岁,洛阳人,初诊主诉:“胃胀4年余,加重10天”刻下症见:4年来间断性胃胀,口干苦,反酸,不烧心,晨起4-5点时如厕,大便稀,肠鸣,右胁隐痛时作,眠可,小便调,劳累后心慌气短、乏力,恶寒,舌暗红,苔白,脉弦细略数。
既往史:浅表性胃炎、冠心病病史。
分析:临证患者症状错综复杂,看病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症状上看,口苦为上热,反酸一般也是热证,如病机十九条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同时,患者晨起4-5点时如厕,大便稀应是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泻,此为下寒。胃胀可理解为中焦痞满,如此寒热痞,当是半夏泻心汤证?
但是,患者还有两方面症状没分析到:一是患者肠鸣,二是心慌,胸闷,气短等证。肠鸣乃肠中寒水盛也,《伤寒论》条云“…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条“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甘草泻心汤主之。”据此,当取此二方为是。但是遇到这种似半夏泻心汤证且兼有肠鸣者,孙师常用《伤寒论》*连汤,又名*连泻心汤,这是为什么?孙师认为肠鸣为肠中寒水作祟,即肠寒而鸣。而其根本原因是心阳虚衰。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阳衰则不能下温小肠,导致小肠气化失司,水谷难分,则水走肠间,发为肠鸣腹泻。何以知心阳虚衰?患者心慌、气短、乏力,恶寒即为明证。故选用*连泻心汤,因方中桂枝甘草汤温振心阳。上焦心阳当空,则下焦肠寒自散;与此同时,患者表现出的心慌,胸闷,气短的症状也得到了兼顾治疗(论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着,桂枝甘草汤主之)。
病机:心脾阳虚,胃热肠寒。
处以:*连泻心汤加味。
太子参10克,半夏10克,*连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补骨脂10克,炒白术15克,五味子10克,甘草6克,浙贝10克,煅乌贼骨30克7剂,水煎服。
方解:上方仅11味,主方*连泻心汤的同时,也暗含数方。加补骨脂,五味子乃取四神丸之意以治五更泻,但偏取此二味,其中妙处在于,五味子可以收耗散之气,主治“咳逆上气”,合方中太子参有生脉散之意,正治案中心慌,胸闷,气短之证,而补骨脂色黑肾形,也可纳气平喘,以治气短。加炒白术则理中丸全矣,以温脾阳除腹胀。加乌贝散清郁热,以止酸,非一般制酸药所能比。
再按:从以上分析可知患者肠鸣腹胀腹泻已不是单纯胃肠病,这是“火不生土”引起的,患者年60余,冠心病多年,心阳已衰,无力生脾阳,脾运不及,才至腹胀肠鸣腹泻久治不愈。这也是*连泻心汤中用桂枝温心阳的意义所在。
随访:患者家居洛阳,离郑远,40天后才复诊,自诉共服上方14剂,胃胀、腹泻、肠鸣、反酸均愈,刻下症:心慌,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时有右胁下隐痛,无喘息,纳眠可,二便调,口干苦,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无力。病在心脾,处以归脾汤原方加*连10克,五味子10克,7剂。1年后,患者家人来看病,询问患者病情,已无大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