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艾家人middot药茶药茶的源流
TUhjnbcbe - 2021/1/8 8:02:00

药茶,源于茶叶,在中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发明、饮用茶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世界制作药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茶叶,在中国周汉时期称为“苦茶”,它原是一种野生的山茶科常绿灌木的芽叶。后来随着饮茶的普及,茶的需要量日益增多,渐渐引入山丘、地头栽种。唐朝时,茶的产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饮茶人已很普遍,不仅是官僚、文人雅士的享用品,在民间大众饮茶亦日益增多,成为“一日不可无”之物。唐代已有“尝茶”诗道:“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由此表明,唐朝已经能够生产高级“旗枪”茶,在早春时节,“旗枪”生长繁茂,一片嫩绿充满茶园,谷雨之初的晴天正是采摘的最佳季节。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正所谓“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唐·皮日休诗句)。此种野生茶芽,其植株矮小,长不过三五寸,生长于烂石沃土或岩洞之畔,当属菜中珍品,品位之高,可想而知。

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云:“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白居易曾亲手种植茶树,作诗说:“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

唐代陆羽对茶颇有研究,对茶文化造诣很深,被视为当代的“茶神”。他撰写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茶的专著。《茶经》问世,是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的标志。这就是药茶源于茶叶的由来的明证。

药茶自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后历代医药学著作均有茶剂的记载,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用茶治疗下痢脓血,至唐代名医陶弘景认为茶“(主)好敛”,这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唐宋时期,茶疗理论基本形成。《唐本草》对茶叶的功效记载已趋完善,“茶叶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消宿食,”唐代《外台秘要》中有“代茶饮方”的记载,应是较早的茶疗方。宋代茶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各种医药专著收载的茶疗方也比较多,尤其是朝廷组织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由官方颁布的带有药典性质的专著中都有专章介绍“药茶”。如《太平圣惠方》九十七卷中载有“药茶诸方”,列有茶疗方10余种,至此,“药茶”一词首次载于医书,宋代以后药茶的应用日益增多,元代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及主治,是记载茶疗法内容较全的专著之一,明代朱棣等编的《普济方》设有“食治门·药茶篇”:收载有葱豉茶等茶疗方8首,李时珍对茶的药用研究极为深入,在《本草纲目》中除了对茶的功能主治有精辟的论述外,还载有治疗“气昏头痛”“热毒下痢”“解诸中毒”的茶疗方16首,清代茶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从近代编撰出版的《慈德光绪医方选议》中可知药茶为历代宫廷用药的组成部分,如安神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平胃代茶饮等颇有效验。

随着茶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茶剂由最开始的单纯茶叶剂型,逐渐发展为茶叶单用、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和不含茶叶以药代茶3类剂型。茶叶单用剂型也由最开始为绿茶一种发展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砖茶、沱茶及现代的冰茶数种,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始于花茶,如菊花茶、桂花茶、茉莉花茶等,继之就有人参茶、姜片荼、栀子茶、蛇胆茶、午时茶、芝麻养血茶、连梅止痢茶、慈禧珍珠茶、降脂减肥茶及酥油茶、果茶等数百种。将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即出现了不含茶叶、以药代茶的“药茶”,如独参茶、净菊花茶、千金茶、苦丁茶、绞股蓝茶、溪*草茶、万应甘和茶、王老吉凉茶等。近千种,广泛适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茶疗法不仅在临床和民间中广为使用,而且茶疗法所使用的“茶剂”作为一种剂型已被《中国药典》(年版)收载。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小儿感冒茶、板蓝根茶等2种茶剂。国家卫生部《药品标准》收载的茶剂则更多,有甘和茶、降压袋泡茶、八珍袋泡茶、清热明目茶、石岐外感茶等20多种,目前上市的药茶达多种。其中罗汉果茶、五加参茶、天雁减肥茶、虫草茶、绞股蓝茶、王老吉凉茶、三花减肥茶等多种药茶,不仅在中国市场受到青睐,日趋红火,而且走向国际市场,受到国际各界人士的好评。这表明茶疗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我们深信,茶疗法必将为防病治病、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完-

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因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艾家人middot药茶药茶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