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乌当区羊昌镇甲岗村食用菌坝区香菇种植基地,大棚内一片盎然生机,一朵朵香菇从菌棒上冒出头,撑着“增收伞”,长势喜人。
这只是羊昌镇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小景。记者一路追随,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小镇,捕捉农业产业现代化带来的激情与收获。
在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之下,如今的甲岗村,处处散发着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气息。一块块曾经的“碎土地”被平整连片,一排排钢架连栋大棚拔地而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甲岗村率先打造农业示范带,实现地块宜机化、排灌便捷化、土壤肥沃化、作业智能化、采摘园田化、规模集约化,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甲岗村支书周敬说。
“目前,一期亩地的钢架大棚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交给市区两级农投公司发展高效农业种植。”羊昌镇镇长吕毅说,“接下来,我们将围绕‘碎片化治理’和‘旱改水’项目区域,实施蔬菜特色化、水果精品化发展,依托现代种业工程、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全镇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对于村民黎继英来说,现代农业示范带的建设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以前老公在外省打工,没法照顾老人孩子。去年听说村里要搞土地碎片化治理,建农业产业示范带,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把土地全都流转给村委会。现在我在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种蔬菜每天元,老公给合作社拖肥料每天也有元的收入,待遇不错,而且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比以前在外打工强太多了。”
“我原来种植的绿化树都5年了,实在舍不得挖掉,‘小黑莽子’天天来我家讲道理。仔细想下来,村里说得有道理,打工加上土地流转费,我家每年增收至少6万元。”村民何先明指着不远处的村支书周靖说。
在羊昌镇平坝村,该村充分发挥优势,合理规划,有机融合旅游产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社会人文资源,以特色种植、农旅融合为核心发展产业,加强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以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带动本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现在,避暑游已经成为平坝村的主导产业,经营户年收入最高的达到了20多万元。我们正在谋划把产业链拉长,进一步改善村居环境,发展亲子互动游、休闲观光游、农家体验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让平坝的乡村旅游更有看点,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平坝村支书刘丽说。
如今的平坝村,党支部凝聚人心,产业变得更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来了……以党建引领,平坝村正阔步走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道路上。
在素有“银杏之乡”“红色之乡”美誉的黄连村,古银杏郁郁葱葱,溪流、龙井和瀑布点缀其间,梯田层层旱涝丰收,青瓦木楼农家小院,似一幅浓墨重彩涂染的美妙画卷,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赋予了这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山寨神奇色彩。
近年来,羊昌镇利用黄连村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业“多点开花”,蓝莓、猕猴桃、楠竹笋、紫米、冷水鱼等特色产业落地生根,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少数民族资源及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红军村’,发展集农、文、旅、体相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经济。”黄连村支书李昌志说。
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羊昌镇进一步完善“投资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联结机制,实现农民产业工人化、农户股东化,尽量保障群众参与重点产业项目时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资源资产有收益。
与此同时,羊昌镇全力培养农村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制定奖补措施、用好农用设施用地优惠政策、创新农产品推介机制打造一批“特色农场”,以“种植—采摘—品鲜—观光—住宿”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发展目标,逐步形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康养休闲、避暑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动能。
如今,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正在为羊昌镇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不仅激活一方经济活力,也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羊昌逐步实现。
记者手记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如今,这样的乡村美景,已成为羊昌镇随处可见的寻常风景,走进羊昌,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日益响亮。
“产业兴旺促发展 乡村振兴正当时”。渴望美好生活的羊昌人,全力贯彻落实“强省会”五年行动,努力打造“田成方、土成块、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将农业的活力、农村的魅力和农民的动力充分释放出来,提升“花画小镇”品牌,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跨越。通讯员邓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菊
编辑罗昌
编审王太师田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