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农村生活的爱恨情仇第十一章
TUhjnbcbe - 2025/1/18 19:14:00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

却说生产队号召大家修梯田,把坡地变梯田,说是遵从上级精神,农业学大寨。人们搬石头,砌田坎,用了一个秋冬,梅家口许多地方变成了梯田,除了那些实在太陡的坡地,其余地方都改变模样,梅家口好像换了一个面貌。修好梯田,生产队要让改种水稻。每个人心里都在起疑问,河水在山下,难道谁能从低流向高处?亦或是用井水浇水田?生产队来了技术员,知道大家说用“天关水”,所谓“天关水”就是天上下雨就把水田四周堵住,让水留在水田里。

梅家口人重了一辈子苞谷洋芋,改种水稻,心里特别不自在,但都没有表现出来,他们早已经学会了规规矩矩。第二年都按照指示办事,就等天关水的效果,等到夏季烈日炎炎,井水都快枯竭,哪里来的雨水?大地似火烧,水稻苗变成了一把把枯草,生产队为了挽回损失,要赶紧让大家拔掉水稻苗种苞谷洋芋,时间已经进入五月,能否有收成全看天。那一年庄稼收成凄惨,梅家口人又遇灾荒岁月,人们到处借粮,到处找食物。比上次好一点在于这一次没有人饿死,有过第一次饥饿年月的教训,所以家家户户每年都会存一点粮,防范不测厄运,人们每次吃饭时都不敢糟蹋,小娃娃掉一粒苞谷米在桌子上,大人都会捡起来吃掉。梅家口人大部分又过上了一天吃一顿饭的生活,许明秋还是给家里人吃两顿饭,汪思明和汪思平饿不得,父母饿不得,汪思明隔三差五还来借粮,说是借,实际上就是抢。因为她一年四季拼命的劳动,工分是满的,再加上自留地种得好,所以她一双手扛起了整个大家。

汪思明该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只能说中等,可他喜欢去学校。快开学了,噩耗传来,老师病死在学校,享年五十一岁,四五个生产队的人都来学校送别这位老师,个个眼中含泪,汪思明和许明秋母子痛哭失声。学校失去了老师,没有了一点生机,新学期开学快一个月了,也没有老师到任,所有的学生都在家待着。许明秋着急上火,心中烦躁,还每天坚持让汪思明看书习字。汪国成心中却盼着再不要来老师,毕竟汪思明十多岁了,想自己十几岁时已经可以下地劳动了,他有什么资格还不去劳动,还要别人养活。汪国成在家抽着旱烟,喝着茶,动不动就对汪思明说:“明娃子,去帮你妈干干活”,隔一会又说“去把地扫了”,又说“去捡些干柴回来”,指令不停,反正就是不想让汪思明在家看书,汪思明都照做了。上级看没有老师到任,心里也急,于是把一个其他生产队的放牛娃指派来教书,因为这个放牛娃读过初中。

初中毕业,本来在生产队算账打算盘,一次把账算错了,就免去了职务,挨完批斗后去给生产队养牛放羊。现在,生产队觉得不能浪费人才,所以让他去学校教书。听说是放牛娃来教书,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听说是把生产队的帐都能算错的人,有些人都不愿意把小娃送去念书,干脆下地参加劳动算了。汪国成也有这样的想法,被许明秋制止了,许明秋坚持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还对儿子汪思明说:“不管谁教,都要好好念书,在学校团结同学”,汪思明点点头。新老师脾气大,不会背书的要打,上课不听讲的要打,下课疯跑的要打,听说一个学生上课放了一个响屁,臭气弥漫了整个教室,他也要打。教书不到一个月,学校前面一根竹子只剩下竹竿了,竹条都被砍去做了教棍了。学生们每天去学校战战兢兢,退学者多了起来,现在整个学校只有十五个学生。

秦家小湾的支书觉得有点问题,就到学校要听这位老师讲课。老师很紧张,他放开嗓子讲到:“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攀…登”,连续打了几个结巴才说出口,几个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惹恼了他,他举起教鞭走过去,几个学生的笑声马上变成了哭声,支书使了一个眼色,他才停下来。随后他吞吞吐吐讲着课,大家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只能假装很认真的听着。听着听着教室里传来了阵阵鼾声,大家一回头,支书趴在桌子上熟睡了,老师吓得汗如雨下。支书觉得教室瞬间没有了声音,慢慢从梦乡中一抬头,发现都看着他,支书一下子就起身立定,双手鼓掌“讲得好,讲得好”,同学们跟着支书的掌声一块拍起巴掌来,教室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支书深知那位老师水平有限,脾气暴躁,但是除了他还有谁来呢?只能假装鼓掌,一是为了留下老师,二是给家长和学生吃一颗定心丸。老师见人鼓掌,于是更加坚定自己是一个好老师。支书开会时还在大张旗鼓表扬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就有人悄悄反驳:听他吹,夜壶变金杯。秦家小湾退学的人慢慢多了。汪思明也是其中之一,死活都不去念书,许明秋用棍子打都打不到学校,汪思明天天被老师打一顿,考试加起来只考了七十几分,气坏了许明秋,乐坏了汪国成。许明秋见没有办法,只能妥协了他不去念书的念头。汪思明整天跟着许明秋一块下地,许明秋就给汪思明讲道理:“娃儿,你看,这地里劳动这样辛苦,你去念书多好啊”。“我不,我不想念书,我要帮你干活,你一个人负担太重”。说实在的,许明秋听了这话很感动,但是她还是想让汪思明去念书,只能假装很生气地说:“不念书,以后讨口不要怪我”。说完就自己到另一边干活去了,把汪思明扔在一边。

秦家小湾小学学生慢慢走完了,上级见势头不妙,赶紧又去找老师,这一次找了一个退休的老干部,老干部很乐意来这里教学。听说有新老师来,许明秋想尽办法要把汪思明送去学校,汪思明铁了心不肯再去。许明秋拿他没办法,只能一个人伤心,并且汪思明不念书许多人都赞成,尤其是汪国成,这一刻的许明秋是那样无助,都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她感觉现在的自己比哑巴吃黄连还苦。十几岁的汪思明走向了劳动第一线,黄土地上出生的儿子,终于放下书本,拿起了锄头,重新和黄土亲热起来。许明秋觉得,这可能就是命,苦人就该有苦命。汪国建还是喜欢拄着拐棍到处乱逛,梅家口新修了梯田,汪国建不熟悉地形,经常在这里摔倒,在那里磕绊。有一天,汪国建在梯田边石头上坐下,他本来以为这地方和以前一样,后面是一块大石头,他可以靠过去睡一觉,地为床天为被,吹着风,闻着土香,做一场美梦。可惜这里现在是坎,身体向后一靠立马失重,整个人倒了下去,大家听到一身惨叫就过去看,才知道是汪国建摔了,所幸没有大碍,手臂骨折,找来土大夫谢天运接上了。右手骨折,每天吃饭都要人喂。

一天,许明秋给汪国建喂饭,汪国建用没有伤的那只手一把抓住了许明秋,他本以为许明秋会念在自己可怜,给自己一点可趁之机。许明秋怒从心中生,不言不语,干脆一下打在他的痛手上,他痛得钻心,一声惨叫。汪国成只以为汪国建伤口痛,所以并没有在意。许明秋也没有给汪国建喂饭了,每次煮好饭都让汪思明给他喂,汪国建深知自己又犯老毛病了,可这一次他没有太多愧意,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伤在身的人,一切都情有可原。许明秋现在都不想看见汪家兄弟,并不是嫌弃他们,只是觉得他们的心中没有东西,甚至没有小娃娃会想问题,一个不让小娃读书,一个一次次地侮辱自己,身体残疾倒也罢了心灵可不能残疾,许明秋只是这样想,没有说出来。自从汪国建受伤之后,许明秋爸妈很少过来,在家自己煮饭吃,许明秋也是隔三差五去看他们。老两口经过打击后没有想过再劳动,但是看见许明秋那样辛苦,为了一大家人劳苦奔波,老两口又重新下地劳动。老两口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养老,不过六十上下。人一旦下了决心干事情,纵有千军万马,也难让人回头。

父母双亲深明大义让许明秋很感动,父母劳动也让自己轻松了一点,她不图父母给自己啥,只图父母能自给自足。她偶尔想起来也心痛,杨儿女本为防老,没想到父母花甲岁月还要自己劳动,虽然自己尽力了,奈何一个人力量有限。又想起不让人省事的哥哥,泣涕涟涟。许明秋的心就没有一刻闲下来,一波思绪平复了,一波思绪又起,她脑子里想了多少问题,她自己都说不清楚。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汪思平也该到上学年龄,许苦菊也长大了。汪思平比哥哥汪思明活泼,徐苦菊也喜欢说喜欢笑。人间有许多烦恼忧愁,只要说到儿女,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许明秋和张静芳的快乐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以前说的是风流话玩笑话,现在说的是儿女,说的是家常,温馨且幸福,平淡中透着快乐。

一天的劳作完了,许明秋和张静芳走在前面,汪思明跟在后面。放牛放羊的人赶着牲口回家,牛羊的叫声给梅家口增添了不少生机。暮色苍茫,天边有红霞,树上的果子在红霞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润饱满,站在院子里,仿佛一个人至于万千群山之中,抬头看,天那样高远,房顶上的挖沟清晰可见。小娃娃在院子里调皮地欢笑,这就是艰苦中短暂的欢愉。许明秋一个操心的人,难得有此时此刻这样悠闲的心境,就把苦恼暂时放一放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村生活的爱恨情仇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