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去年石柱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同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播种面积66.64万亩、同比增长0.7%,粮食总产量22.35万吨、同比增长1.5%。
始终坚持“四个不摘”,守住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去年以来,资助脱贫家庭学生10.6万人次,33种大病患者实现“应治尽治”,改造农村危房户,建立“企业+饮水协会+用水户”协同管理模式,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6%,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效明显。
近年来,石柱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市委一号文件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这条主线,坚决守住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紧紧握稳“接力棒”,跑好乡村振兴新征程,勠力让老乡的生活像蜂蜜一样甜。
站在新起点,石柱县重整行装,踏上新的赶考路,持续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期待在新的征程上续写辉煌,再立新功。
端稳粮食饭碗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眼下虽距离插秧时节还有一段时间,但石柱县三星乡雷庄村高歇组的农民牟智普却忙个不停,育秧、翻耕、准备农资、调试农机……
三星乡境内有1万余亩水田,主要分布于海拔米至米的高山上。因光照足水源充沛,无工业污染,大米品质极好。“三星香米”品牌荣获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和重庆市十大好吃米,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张闪亮名片。
正是看到有钱赚,牟智普打算今年把种粮面积增加到40余亩。“有望收购2.4万公斤稻谷,再通过公司保底价回收,预计种粮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牟智普扳手指算了一笔账。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为坚决守住守好确保粮食安全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去年以来,石柱在坚持粮食安全**同责基础上,把“稳粮保供给”作为国之大者,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如何增?从哪里增?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说,针对浅丘耕作条件较好的闲置地,通过复耕并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为扎紧“粮袋子”,石柱还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为优先支持“口粮田”,去年石柱以“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脱贫乡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为重点,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通过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整片、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示范,统筹推进亩土地宜机化整理整治,让“巴掌田”改为“整片田”,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等改造,使难耕种的丘陵变成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
与此同时,为夯实粮食生产根基,石柱县持续落实好粮食产业补助等粮食生产支持*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水稻、玉米等*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进一步降低农民受灾损失。
如今,在一系列*策的支持下,今年石柱县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0.5万亩,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0.1万亩,发展优质高淀粉加工红薯1万亩,全面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在66万亩、22万吨以上。
坚持“四个不摘”
守住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年底,石柱全县户名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摆脱贫困,千年圆梦。
“现在*的*策好,我们过得好开心……”4月25日中午时分,中益乡坪坝村飘香里农家乐传出阵阵嘹亮的歌声。外来媳妇邹小珍借用老家大凉山山歌的旋律,自己填词,唱给客人听。
邹小珍年嫁到中益乡时,生活非常困难,没什么增收门路。这几年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她和丈夫办起了农家乐,现在生意很是红火。
如今,中益乡的乡村旅游已形成全家院子、大湾、金溪沟三大民宿片区,建成偏岩坝、官田驿等农家乐集中点6处,共发展民宿、农家乐余家。年,全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余万元。
放眼整个石柱,昔日“千面坡、万道梁,满山都是土坯房”的贫困山乡,已是“条条新路盘山梁,通组到户宽又畅,生态旅游吃饭香,户户住上安稳房”。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如何确保脱贫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扎扎实实稳住脱贫基础,“稳”字背后有千钧。
石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看自身,脱贫乡镇面临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脱贫户发展能力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遇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说挑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加之疫情、灾情等不确定因素,脱贫群众稳岗就业难度加大。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石柱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基础上,创新监测对象帮扶机制,通过在原有监测责任人帮扶基础上,增加1名处级干部结对帮扶,按照“1名处级以上领导(结对帮扶)+1名乡镇干部(监测帮扶)”方式对全县风险未消除对象开展结对帮扶,实时解决具体困难。
同时,石柱进一步织牢“点线片面”立体防贫监测网,降低新增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致贫风险。比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主动发现机制,对“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产业、就业、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实现所有问题“动态清零”。
在此基础上,石柱通过科学编制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扎实推进财*投入、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策衔接,重点围绕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了《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库》,规划项目个,规划投资8.48亿元,目前各项目正有序推进。
在做好监测的同时,石柱把抓住产业和就业作为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两个关键。
以就业增收为例。为让脱贫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石柱县认真落实就业优先*策,仅年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脱贫人口实现转移就业人,11个帮扶车间吸纳劳动力就业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0个、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员就业人。
时代召唤使命,使命引领担当。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石柱县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真切地做到了工作不断档、*策不留白、监测不漏人,努力实现让脱贫人口生活更上一层楼。
构建四梁八柱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近日一大早,中益乡华溪村*支部书记王祥生就来到黄精育苗温室大棚,查看黄精苗长势情况。
“我们的黄精产业越做越大,除了本乡,很多外地客户也来订购种苗。”王祥生颇为自豪,从上个月第一批种苗出棚到现在,一共卖了30多万株,收入30余万元。
目前,中益乡已发展黄精亩,构建起了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开发了黄精面条、黄精茶、黄精桃片等新产品,还针对农家乐推出了黄精炖鸡等特色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华溪村的变化背后是历史大逻辑、发展新命题。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说。如何理解“全面”?一是全域推进,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轨道;二是全要素推进,“五个振兴”要同步,不能厚此薄彼搞选择性落实。
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石柱通过及时调整建立1个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17个业务工作专班、33个乡镇(街道)业务工作小组,形成“1+17+33”工作体系,率先构建起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四梁八柱搭建好后,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是提质升级特色产业。”该负责人说,为此,按照“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衔接”思路,石柱深化实施“产业发展”行动,通过将产业发展重心由过去的贫困村延伸到一般的涉农乡镇,通过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等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乡村产业。如今全县每个村建立起以黄连、辣椒、莼菜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产业,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桥头镇是重庆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以桥头镇为试点,石柱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打造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三位一体为农服务平台、民宿产业运营平台3个平台,促进产业、服务、治理等6个方面全面升级。
同时,桥头镇联合中国农业银行石柱支行推出乡村振兴“积分银行”,村民通过参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获取积分,积分可兑换实物和银行授信。目前,桥头镇有七成以上群众参与了“积分银行”,自觉参与集体公共事务的人越来越多。
其次是统筹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提升交通、水利、电讯、生态保护、集镇提升“五大工程”,去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个,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个等,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接续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补文化短板、优文化供给、重文化传承,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石柱县开展深化落实“枫桥经验”重庆实践行动,通过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推进每个村修订村规民约,完善自治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起点,石柱要继续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精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
张亚飞董韬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