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肥胖的中医辨治
TUhjnbcbe - 2023/7/13 21:07:00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体重超重的疾病。临床上一般以超过标准体重20%者为肥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成分的改变,鸡、鱼、肉、蛋、糖类作为副食水费品日益增多,社会老龄化比例的增长,肥胖患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鉴于肥胖者大多有糖、脂、水等物质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异常,常常并发或加重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胆石症,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对健康危害重大。而现代医学所用药物及手术疗法,又有显著的毒副作用及禁忌,因此探讨本病的中医治疗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肥胖的记载

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逆顺肥瘦》:“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黄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对肥胖的外在表现作了细致生动的描述。指出肥胖患者的特点:一是体型肥胖,广肩、广腋、广项。二是多脂、厚皮、肌肉反少。三是血液较常人有所改变,认为血液黏稠,血气运行缓慢。不仅如此,对肥胖还作了膏、脂、肉的分型。如《灵枢·卫气失常》说:“人有肥、有膏、有肉。”并且还作了鉴别诊断,指出“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肉不相离者,肉”。

病因

年龄肥胖虽然在各个年龄组都可出现,但是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中年人,说明肥胖与年龄有显著关系。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中年以后,人体元气由盛转衰,代谢功能也逐渐低下,这时水湿不运、痰瘀渐生,以致身体肥盛。加之中年以后,好静好坐,少于运动,饮食不节,故身体日益发胖。

性别女性多于男性,特别是经产妇或绝经后妇女。大约与女性肾气之衰退较男性为早,而寿命又较男性为长有关。中医认为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湿浊内聚而肥胖。

体质此乃属于先天禀赋使然。《灵枢·寿夭刚柔》说:“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根结》说:“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清浊,气之滑涩……”阐述了个体的差异性,是由先天禀赋所决定。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对肥胖也有影响。北方地寒多风,水土刚强,北人多慓悍强壮;南方地热多雾露,水土柔弱,南人质禀相对弱薄。徐灵胎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临床所见北方肥胖者比南方为多,西北地区又比东南地区较多。

饮食过食肥甘厚味,易致肥胖。《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多进食脂肪、糖类食物,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贮存起来。这一点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认识是相一致的。

劳作运动久卧、久坐、缺少运动劳作,也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气虚脾虚,导致运动失司,代谢失常,精微不能转输,故而肥胖。

精神情志中医学认为五藏藏神,神藏于五脏。精神情志失常,必然影响脏腑的功能。五脏之间,彼此相关。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一旦脏腑气机失调,也会影响运化,使代谢紊乱,发生肥胖。临床常见某些肝胆疾患病人,精神抑郁急躁,肝胆疏泄失职,影响化脂降浊,变生肥胖。

其他疾病中医学早已认识到肥胖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病,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一个症。二者之间又互相影响。例如消渴(类今之糖尿病)与肥胖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喻嘉言说:“肥而且贵,醇酒厚味,孰为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愈消愈渴,其膏梁愈无已矣。”

病机

肥胖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的失调,人体正气的虚衰引起,它包括肾气的虚衰,卫气的失常等等。反映在年龄方面,就是以中年以后发病多。反映在性别方面,女性以产后、更年期发病多。男性性功能低下者肥胖发病率高。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主要是湿、痰、水、瘀(脂),其病属于虚证,主要是气虚。

湿湿分外湿与内湿。《素问》记载有“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是外湿。《医门法律》记载有“肥人湿多……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是内湿。无论外湿或内湿,都可以影响体内水谷津液的运化转输,而产生肥胖。

痰痰为津液所化,可以由停湿而成。广义而言,也属于内湿范畴。一般说来,痰湿重的人形体比较丰盛。《金匮要略》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就是说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肥胖;即病之后,水走肠间,身体才转而消瘦。所以《石室秘录》说“肥人多痰”。

水可由湿转化积聚而成,水液潴留,或代谢障碍,也可以引起肥胖。

瘀(脂)血瘀可以由气滞引起,也可以由痰湿转归。此外由于血中成分不同,脂质增加,也可致瘀,瘀脂可以互相转化。《黄帝内经》就认为肥人“血浊”,浊有瘀的含义,也有脂的内容,肥胖之人不孕,中医认为属躯脂阻塞胞宫,影响受精而致。

基本治法

肥胖的基本治疗是深刺,久留其针。《灵枢·终始》所说:“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剂),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剂)。”《灵柩·逆顺肥瘦》说:“刺此者,深而留之。”

现在有一些错误观点认为,提到减肥,就一定用泻剂,而忽略了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治疗肥胖时常用泻法,结果不仅未能减肥,反而变生他种疾病。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在辨证上一般多定位在脾肾,定性为气虚。其中部分患者也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气虚挟瘀。在治疗上,宜辨证论治。今谨提出八种治法及常用方药。

化湿用于因脾运不健,聚湿而成之肥胖。症见脉濡,或沉细,腹满,舌腻。代表方如二术四苓汤、泽泻汤、防己黄芪汤等。

祛痰用于痰浊肥胖。轻者如二陈汤、平陈汤、三子养亲汤。重者如控涎丹亦可选用。兼痰饮者,可依痰饮门治法。

利水有微利与推逐之分。此类病人多有水病见症,如浮肿、少尿、腹胀等。微利如五皮饮、导水茯苓汤、小分清饮之类,推逐如舟车丸、十枣汤之类。

通腑以轻泻为主,多用于嗜食肥甘厚味所致之肥胖。常用方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清代宫廷医案中也有用一味大黄长期服用,通腑去病轻身的经验。

消导用于因饮食自倍而致之肥胖。一般消肉积用山楂,消面积用神曲,消食积用谷芽或麦芽。合而成方则叫三仙饮,对营养性肥胖有一定效果。常用方如保和丸之类。

疏利用于肥胖兼有肝郁气滞或血瘀等症。患者兼有肋痛、急躁、眩晕、倦怠、腹胀等表现,甚者可出现黄疸。常用方如温胆汤、消胀散、疏肝饮(柴胡、郁金、姜黄、薄荷)、消胀散(砂仁、莱菔子)。

健脾肥胖以健脾补肾为正治法,健脾即可化湿、利水、消导、祛痰。常用方如异功散、枳术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等。

温阳用于肥胖兼见自汗、气短,动则气喘、乏力、腰痛、劳倦、畏寒等气虚阳虚者。此时气虚不可再行气,肾虚不可复利水,当施以温剂如济生肾气丸、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等。

需要说明的是,肥胖本质属虚,同时又有湿、痰、水、瘀等邪实内聚,因此处方时很少走单纯一条路子,以上八种治法,常用两种或三种结合运用。如健脾与化湿同用,温阳与利水同施,辨证论治乃其宗旨。(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山东医院朱文元)

1
查看完整版本: 肥胖的中医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