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明镇梓潼庙村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根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文/曾璞

一个夏日,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社科联主席景明之约,前往永明镇梓潼庙村考察历史文化。

待我上车后,看到开车的是一位小美女,与我同排坐着的是一位小帅哥。见此,我对坐在副驾上的景部长调侃道:“今天的档次整得高哟!还是美女亲自驾车啊!”

景部长听了我的话,笑了笑,对车上的人一一给我作了介绍。开车的美女是宣传部宣传股股长熊玲玲,与我坐一排的帅哥是宣传部文化电影股股长、梓潼庙村第一书记李梓骥。

景部长接着讲了今天下村的意图,他说梓潼庙村是一个贫困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一环,今天到村里去,主要任务是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把村里的古迹、传说整理成传播正能量的民间故事,通过这些口囗相传的轶闻趣事,达到提振村民精神、增强村民自信的目的。

我们进到村里时,镇*委委员、宣传委员邓吉和村干部向仕鹏、陈德知等人,已等候在去村办公室的路旁。不久,应邀前来参与策划的绵阳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丁文涛教授,也亲自驾车来到现场。

在村*委书记向仕鹏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村办公楼后,便乘车到梓潼庙、邓家祠、古戏台、向家大院、石鼓庙等古迹考察。

下午座谈时,村上领导对村里特色产业、民间传说等进行了讲解,对村里如何发展、包装特色产业,丁教授提出了很具操作性的意见,我以“敲响石鼓,提振精神;做强产业,提升品牌”为主题谈了我的一些感想。

返回的路上,望着车窗外美丽的原野,那一个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不断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一)尤家沟里梓潼庙,梓潼帝君留传奇

在梓潼庙村二组的田坝中,有座土木四合院的庙宇,名叫梓潼庙。庙宇的大堂里,供奉着梓潼帝君的神像。庙前的三棵大黄连树,在破四旧时被砍掉用于了修建村里的学校。

据《明史·礼志四》记载:“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朝。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梓潼帝君张亚子是今梓潼县人。据《广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记》云,梓潼山原名泥陈山,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陈放泥土的地方,故此而得山名。夏禹治水欲造木舟,知泥陈山有梓木,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梓树为童子所化,即改泥陈山为梓潼山。封神时,以张亚子居住地梓潼山为其命名,今梓潼县也由此而得名。

传说张亚子年轻时,到三台县的五层寺学道,天天都要从尤家大院路过。当时的尤家大院,就建在今天梓潼庙所在地。他每天早上从梓潼山出发,晚上还要回到梓潼山,跟随他的有一根竹杖,竹杖的两端留有枝桠。

一天路过尤家大院时,他感到口渴,于是敲门想讨口水喝。开门的是一位绝色美女,张亚子被眼前女子的美丽惊呆了。但他想到寺院戒律,只好低着头从女子手中接过了盛满水的碗。女子看着眼前帅气的公子,脸颊顿时也飘起了两朵红云。

这样一来二往,张亚子知道这位绝色女子是尤家的大小姐,尤家在当地是大户人家,拥有上下沟百余亩良田沃土。尤太太在生下小女儿后难产去世,尤老爷带着小女讨着百家奶长大。看着如花似玉的两个女儿,尤老爷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丟了。

天长日久,张亚子与尤家人渐渐熟悉,每天来回路过尤家大院时,都要在这里歇会儿脚,喝上一碗尤家大小姐用八角井里甘洌清泉泡上的好茶。

有一天,张亚子从五层寺返家路过尤家大院时,尤老爷叫住了他。无论如何也要叫他喝上一碗茶,并把地里挖的花生带一口袋回去。

张亚子耐不住尤老爷的热情,小心翼翼地将随身竹杖,放在了灶房外的水缸旁,便随尤老爷来到客厅。他们一边品着茶,一边摆着龙门阵。就在尤老爷想要开口说出把大女儿许配给张亚子的话时,只见小女儿拿着竹杖,一蹦一跳地进来了。

“大哥哥!我用刀把你这竹杖的枝桠砍了,你看这下竹杖多漂亮了呀!”小女儿一边说着,一边将竹杖递到张亚子手里。

张亚子一见光秃秃的竹杖,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立马起身,很悲痛地对尤老爷说:“尤伯父!我以后不能去五层寺学道了,请伯父明天到五层寺去,帮我告诉寺里的师傅一声!”尤老爷问其原因,张亚子也不回答。

临走时,他对尤老爷说,感谢尤家这么些年的关照,今后如果有什么难事需要帮忙时,就到梓潼山后面的山洞去找,只要敲三下石门,呼唤三声他的名字就可以了。

尤老爷见他不像撒谎的样子,于是带着两个女儿把他送到了村口。尤大小姐望着张亚子消失的背影,眼里的泪水一下子滚落出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尤家两个女儿出落得更加漂亮。一日,尤老爷带着小女儿到五层寺赶会。没有想到回到家时,村里一无赖正欲调戏尤家大女儿。尤老爷见此,顺手拿了一根槌棒,朝无赖的脑袋上狠狠地打了一下。没想到这无赖经不住打,死在了尤家大院。尤家摊上了人命官司,一家人乱作一团。

到了晚上,尤老爷正六神无主之时,突然想到张亚子临走时说过的话,就与尤家大小姐、二小姐说了自己想去找张亚子帮忙的想法。

尤老爷把无赖埋了后,对大小姐说,此去山高路远,他若久未回来,叮嘱大女儿一定要把妹妹养大成人,待两姐妹找到婆家后,上沟的田地由大小姐所有,下沟的田地由二小姐所有。

说完后,尤老爷收拾好行李,趁着夜色,急匆匆往梓潼方向赶去。一路上,尤老爷不敢多歇息,到了第二天晌午,终于赶到了梓潼山。尤老爷按照张亚子当年的吩咐,敲了三下洞门,呼唤了三声名字,洞门果然慢慢打开。

张亚子见尤老爷一脸倦意,妥善安排尤老爷住下后,尤老爷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张亚子。张亚子叫他安心住下,还说当时他到五层寺学道带的竹杖是匹神马,不幸被小女砍断了马腿,所以就没法骑神马早出晚归去五层寺学道了。

尤老爷听了恍然大悟,心里感到十分愧疚。在洞里,尤老爷看见天天有花开,时时有花谢,很是奇怪,但又不好多问。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亚子对尤老爷都是好酒好菜相待,并不提如何化解他惹上的人命官司。十多天过去了,尤老爷心想,可能是小女砍掉了张亚子说的什么神马的腿,他已记恨在心,不愿帮忙。在此地这样待着,还不如回去报官自首,要杀要剐,听天由命吧!

尤老爷打定主意后,对张亚子说,他准备回去了。张亚子听后,并不挽留。只是随手拿了一个粗制滥造的瓦罐给尤老爷,吩咐尤老爷到家后方可开启。

尤老爷一路沮丧,朝着回家的路上走去。当走进村里,见到的全都是陌生人,打听与他同龄甚至比他小的乡邻,村民告诉他说,这些人都早已过世了。

当他来到尤家大院时,看到熟悉的院门,尤老爷伸手敲了敲,当看到来给他开门的人时,尤老爷大吃一惊。问道:“你!你!你是谁呀!”

开门的人看见尤老爷,先是一愣。然后朝屋里喊道:“妺妹!快出来,爹爹回来了啊!”尤老爷望着眼前两个白发苍苍的女人,怎么也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女儿。

两个女儿看着比自己还年轻很多的父亲,责怪道:“爹爹!你到哪里去了啊!让我们姐妹等得好苦啊!”尤老爷听了女儿的话,将自己去寻张亚子的所见所闻,一一讲了出来。尤老爷说完,若有所思,从口袋里拿出瓦罐摔在地上。

瓦罐里掉出一张纸和一本书,尤老爷捡起来一看,纸上写的是:“尤伯父,洞里十多天,人间已百年,你回去已物事全非,送你药书一本,可照书中之方治病救人,积善德救人一命,胜造浮屠七级。”

尤老爷看后恍然大悟,知道这张亚子非为凡人,于是将家里的堂屋改为殿堂,供奉着张亚子的塑像。

从此以后,尤老爷与尤家两个女儿,将上下沟的土地薄利租给无地的乡民耕种,遇到收成不好时,还免去佃户的田租。对生病的村民,尤老爷带着两个女儿,照张亚子送的药书上所说,上山采药为乡民治病。尤老爷和尤家两小姐死后,村民们为纪念他们的善举,将尤家大院改建成了庙,大殿里供的张亚子被封为梓潼帝君后,人们就称这座庙为梓潼庙,村也由此得名为梓潼庙村。尤家大小两女拥有田地的两条沟,人们也就称之为大尤家沟和小尤家沟,在上世纪公社化时期,这里还曾取名为尤家沟大队。

(二)大师选中风水地,邓家老坟出奇事

梓潼庙村有个邓家湾,湾里半山腰有座邓氏入川始祖的老坟。村里的老人说,很久以前,坟园很大,园里有雕刻精细的石狮石马。传说邓家先祖在明末清初入川时,插占了湾里不少良田沃土,家道殷实,人丁兴旺,共有六子。

儿子们长大成人后,先祖请来风水师为自己选坟地。风水师在湾里上下查看了地形地势后,却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在邓家人反复央求下,风水师讲到,他发现了湾里的一处风水宝地。邓家先祖死后若葬于此,邓家人从武可官至兵部侍郎,从文可官至国相,从商可富甲一方……

因为天机不可泄漏,风水师说了后,双目就要失明。他想到自己无儿无女,今后的生活将无着落。邓家先祖一听,立即对风水师讲,若真的如此,邓家六个儿子愿为他养老送终。

风水师听了邓家先祖的承诺,就把自己看好的风水宝地告知了邓家人。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风水师安然无恙。就在第三年的春天,邓家先祖卧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儿子们请来风水师,按照风水师的要求,安葬了邓家先祖。就在大家往坟上培最后一铲土时,天刮起了一股大风。

风将坟头上的泥土朝风水师头上卷去。风水师用手揉了揉眼睛,不料这一揉不打紧,只见手揉后的两眼,立马肿得像桃子一般大,风水师眼睛从此一抹黑,再也看不见了东西。

儿子们商议,大家轮流供养风水师。几年下来,果然如风水师所说,邓家的儿孙无论是从武的,还是从*的,还是经商的,都很顺风顺水。特别是老大的儿子,已官至皇帝身边的侍卫长,照此下去,官拜兵部侍郎只是早晚的事。

随着风水师年岁渐老,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有时大小便失禁,弄得满宅院臭气熏天,邓家人逐渐对风水师产生了厌倦。

邓家幺儿子是一位郎中,常与病人打交道,对尿啦屎的,已见惯不惊,家人对风水师仍然待若上宾。而其他五个儿子,都巴不得风水师早点死,给风水师吃的都是残汤剩饭,住的都是牛棚猪圈。

一日,风水师走南闯北的大徒弟,前来邓家看望师傅。风水师把在邓家的遭遇告诉了大徒弟,大徒弟听后气愤不已,便来到邓老大家,对老大说,你家的儿子官至兵部侍郎只是时间的问题,若还要想高升,就需要在邓家先祖的棺材里放上七株正开花的芝麻,俗语“芝麻开花节节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是七株而不是八株呢?大徒弟对邓老大解释说,“七株”取的是“七上八下”之意啊!

邓老大听后,召集五个弟弟来家商议。六兄弟听了大徒弟如此这般说道,都很高兴,大家立马出门,准备上山挖坟开棺。当邓老幺正要跨出门时,坐在门口的大徒弟,把脚朝前一伸,只听“卟咚”一声,邓老幺结结实实摔了一个“狗啃泥”,嘴正碰在大门石阶上,满嘴鲜血直流。

大徒弟见此,对几兄弟说到,邓老幺破相流了血,不能参加开棺,否则就不灵验了。几兄弟劝邓老幺不要去,邓老幺用手把嘴上的血一抹,执意要去。于是老大带着几兄弟,手持木棒,活生生打断了老幺的两腿,老幺躺在地上爬不起来,几兄弟方才罢手。

邓家兄弟点香、烧纸、叩拜后,便开始挖坟。待把坟挖开后,只见几缕青烟向空中飘去。等到老大打开棺材时,就连站在旁边见多识广的大徒弟都惊呆了。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

躺在棺材里的邓家先祖,比生前面色还要红润,如在熟睡之中。更让人惊奇的是,邓家先祖的脚掌之间,有一匹由白蚁塑成的马,马背上一个白蚁塑成的人身,身披战袍,一只脚踏在马镫上,另一只脚正欲跨上马背。

大徒弟见此,立即叫邓老大把开着花的芝麻杆放在马镫下,说这是步步高。又叫几兄弟在山上去采来黄色的花,将开得最灿烂的那朵花,放在了“骑马人”的前方,说这是花开富贵。

事毕,大徒弟将师傅接到自己家中供养。一年过去了,风水师的双目渐渐复明,身体也渐渐硬朗起来。而邓家参与了开棺的五兄弟家里,诸事不顺,当官的受贬,经商的负债,病死的病死,不死的都药罐子不离。特别是邓老大家在皇宫任侍卫长的儿子,不仅没有高升,后因垂涎皇上宠妃的美貌,被皇上发现后,落了个满门抄斩。

当官*来到邓家湾,要抄斩邓家六兄弟全家时,作郎中的邓老幺,因平时善待乡邻,治病救人,还常常免费施药于穷苦村民。得到消息的乡邻们,很快里三层外三层,把邓老幺家围了个水泄不通。领头的看到百姓这么爱戴邓老幺,于是派快马将奏折送达皇上。皇上见此,立即下达了对邓老幺一家的免死令。

风水师知道邓家的遭遇后,知道是大徒弟做了手脚,便责备大徒弟不该对邓家兄弟如此。

大徒弟听了师傅的责备,对师傅说到,邓家除老幺外,都是不遵承诺不守诚信的人。我本想通过破风水,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惩罚,没想到我为留下没干坏事的邓老幺,使了一个绊脚,借口说邓老幺破相流血,去了会不灵验。

他们五兄弟听了我的话,为各自利益,不顾亲情。为了阻止老幺参与,活生生把老幺两腿打断。见此情此景,我才叫五兄弟去采黄色的花,而且把最绚丽的那朵放在了“骑马人”的眼前。

风水师听到这里,摆了摆手,示意大徒弟不要往下讲了。“那骑马人代表的是邓老大的儿子!若白蚁把他另一只脚塑完,他就骑在了马背上,就可直达兵部侍郎。没塑完的人身,既表示在上马,也表示在下马。你最绝的是把黄花放在骑马人眼前,黄花就是皇花,最绚丽的黄花代表的就是最美的那位皇妃啊!”

大徒弟对风水师说的这些话,点着头说到,我这是在除恶扬善呀!你看行善积德多的邓老幺一家,不是安然无事吗?

风水师感叹到,这正是应了一句老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啊!”

时至今日,邓家湾还流传着:“我挖了你的祖坟呀!你这么恼火!”的俗语。对这传说,当地还有一首民谣为证:

邓家祖坟透了风,

好运从此转头空。

芝麻花开遭厄运,

后辈成虫不*。

据村主任陈德知听邓家老人讲,邓家幺房为告诫后世儿孙吸取自己几位兄长的教训,带领儿孙修建了邓家宗祠。神位的横额是“祖德流芳”,侧联是“敬天地德泽深,祀祖宗福禄长”。立下的家训是“谨遵国法,笃念天伦。敦亲睦族,笃课儿孙。崇尚节义,杜戒淫欲。确守俭勤,致戒争讼。听命尊长,敬重斯文。谨行醮祭,相助守望。”从家训里的“杜戒淫欲”“致戒争讼”,可以看到传说里邓老大长子引祸家族的蛛丝马迹。

此后,邓家人谨遵家训,虽无大富大贵者,但也开枝散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县令为嘉其善德,还为邓家颁发了“忠孝人家”匾额一块。川*名将邓锡侯,慕其善名,还曾到葫芦溪拜请与当地邓氏联宗。

(三)敲响石鼓惊天地,蟒蛇挡道留憾事

在美丽神秘的五层山下,有一个美丽神秘的村落一一梓潼庙村。村里有一座叫武家尖包梁的山,山的北麓连接着一形状像鼓的山峦。峦顶有一庙宇,庙里供着形态各异的菩萨。据说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就发现这里有座古庙,因庙为石头砌成,又是一座古庙,当地人就称之为“石古庙”。又因建庙的山,形状像一个鼓,人们又称此庙为石鼓庙。但无论叫石古庙还是石鼓庙,都与三国刘备曾在此扎营,演绎出的传奇故事密切相关。庙前那两棵枝叶茂盛高大的千年古柏,似乎也在述说着这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五层山,有三台第一峰之称,海拔米,山岗叠垒,形势五层,故名“五层山”;依山而建的古寺有五层殿堂,故名“五层寺”;寺内五棵千年古柏分布于楼阁间,人称“五根柏”;寺周东、西、南、北、中有五股清泉,人称“五股泉”,每泉各掘有一口井,相传为刘备、张飞当年所掘,至今井水“冬不枯、夏不盈”,可供上千人饮用。对于这一处处神奇的“五”字景观,是巧合,还是表达远古建筑者的某种思想?村民们充满了各种神秘的猜测,没人能真正说清它的缘由。

“大佛头上一张琴,十八罗汉镇涪城。倒挂金钩菩提寺,金镶玉印在五层。”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这首民谣,传说的就是三国刘备屯兵于此时,将玉玺和一把宝剑藏在了五层山中的一口古井中。古往今来,这个藏宝故事吸引了许多探险者来此寻宝,虽然无不空手而归,但寻宝的传说却经久不衰。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建安十六年冬,刘备从荆州入川,溯涪江而上,与刘璋会于绵阳富乐山。不久,刘璋之子刘循在涪水关摆下阵势,欲与刘备决战。刘备令黄忠扎营涪城坝(今芦溪镇)为前*,魏延结寨白岩坝(今灵兴镇)为后*,刘备、张飞与*师庞统则在石鼓坝(今刘营镇)居中扎寨为中*。

中*扎营的石鼓坝,因地处涪江岸边一冲积平坝,坝上有两个天然生成的大石,其形状像鼓,故此得名为石鼓坝。刘备为了交好刘循,设宴坝上。刘循来到石鼓坝,张飞为展示*威,把两个石鼓敲得“咚!咚!咚!”直响,鼓声如雷,操练的*士随着鼓声,异口同声喊着:“震地鼓响,黄金万两!震天鼓响,皇叔称王!”刘循看了这阵容,听了这喊声,吓得连夜逃回营帐,次日就撤了涪水关之围。

石鼓的响声,惊动了玉皇,玉皇对刘备讲:“你的三将*把石鼓敲响了,将来你可一统天下。但是,必须把石鼓挑到泰山的岱庙,那里自古以来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风水好,龙脉旺,把岱庙的风脉压不住,你的江山也坐不稳。把石鼓担到岱庙,帝都可建在长安,担不到,你就只能偏安一隅”。说完,玉皇就不见了。刘备急得大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喊叫声把张飞惊醒了,张飞立马跑进营帐,方知原来是刘备做了一个梦。

张飞听了刘备的梦后,哈哈大笑,对刘备说:“这是天意,就由我来为哥哥担石鼓去岱庙吧!”

第二天,张飞担起石鼓,翻山越岭赶往泰山。当走到梓潼庙村时,一条巨蟒挡在路上。张飞放下担子,抽出宝剑向巨蟒劈去。就在这时,天空响起一声惊雷,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

张飞一惊,只见蟒蛇的头向东南飞去,很快化作一形状像蛇头的山,后来村民们称之为龙脑壳山;蛇尾扫向挑着锅和食物的*士,锅滚向沟底化作一形状像锅底的山,人称锅底山,带着路上“打尖”吃的“煎包”化作一山梁,人称“煎包梁”。“湖广填川”时,这里移居了不少武姓人家,于是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武家尖包梁”。

最让张飞沮丧的是他与蟒蛇打斗中,担着的两只石鼓,一只顺着山坡滚到山脚化作了一鼓形山峦,另一只石鼓被蛇尾一扫后,飞到了成都后来修建了武侯祠的地方。传说这两只石鼓,飞到成都的叫“震天鼓”,滚落在梓潼庙村的叫“震地鼓”。因石鼓没有担到岱庙,没有镇住岱庙的龙脉,刘备只能三分天下,把皇都建在成都。

据说拦住张飞去路的蟒蛇是西海龙王,因张飞的剑砍伤了龙王,龙王发怒致连降暴雨,造成涪水猛涨,大有水淹涪城坝前*之势。庞统急向刘备献策,要前*火速移营到山岗高地,黄忠率六七千人马,由琴山经巫家沟,随刘备登上五层山扎寨,得以避过当时滔天的洪水。

刘备大*从涪城坝撤往五层山时,洪水淹没了所有水井,*中将士只能用澄清了的洪水造饭。为此,多半人患了痢疾,腹泻不止,刘备十分焦虑。在大*路过巫家沟时,一位老者前去献计说:“*中食物,可多用大蒜,一防二治,可保平安。”刘备听后,决定使用大蒜对将士们进行“蒜疗”。将士们用生吃、火烧、食物中加蒜等方法治疗后,不几天将士们的腹泻、痢疾全部被治愈,刘备心中大悦,拿起大蒜连连赞叹说:“巫家沟蒜好!”从此,“巫家沟大蒜”因治愈*中疾病和昭烈皇帝刘备的“口封”而美名远扬。

洪水退后,刘循带着粮草前来五层山拜见刘备,当听说张飞遗落的“震地鼓”就在山下不远,刘循带着卫士来此探寻。在“尖包梁”北麓,果然见到一形状像鼓的石山。当地人说这是个神鼓,谁能敲响它,便能胜刘备争得天下。做梦都想打败刘备的刘循,斋戒三日后,给石鼓献上贡品和香火,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响头,随后取来木棰敲击石鼓。

可不管他怎样使劲地敲,石鼓就是不响。刘循见此恼羞成怒,便命人拿来一把大铁锤,使足力气狠狠砸向石鼓,结果石鼓被砸得粉沫四溅,但还是没响。从此,被砸碎的石粉变成了泥土,石鼓也就变成了今日长满绿树的山峦。

据说刘循砸了石鼓后,连年天旱,民不聊生。刘循请教一风水大师,大师告诉他,他用铁锤砸的是“震地鼓”,得罪了龙王,所以天旱不雨。只要在山上用石头建一座庙,请来各路菩萨护佑,方可求得龙王谅解而保一方平安。刘循听后,一一照办,从此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据考证,石鼓庙始建年代为三国时期,明末清初时毁于战火。清咸丰年间重建,庙里菩萨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每遇逢年过节,四面八方乡邻纷纷来此,香火旺盛。重建的庙宇仍然全部用石头修建,所在山由此又被人们称为石庙山。

(年3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