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野渡创造社”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芣苡:车前子
隰(xí)有苌楚,猗傩(婀娜)其枝——苌(chánɡ)楚:猕猴桃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蔽芾(fèi):茂盛的样子,樗(chū):指香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苦的野菜,蒲公英,味道不太好,但饥荒岁月可以充饥。
春秋乱世的先民们,看到那些野花野草野果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和我们一样:哪一种好吃……
在我中华大帝国国民的眼里,世界上的生物只有两种: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不好吃的也能吃成濒危物种:比如果子狸;在别的国度是超能繁殖切会危害生态的物种,到了中国,就吃成了需要保护的稀有物种,比如……黑鱼。当然也有不能吃的,它也成了珍稀物种,比如大熊猫。那么萌,那么圆滚滚毛茸茸的,怎么下得了嘴。最多下手,摸摸哒。
吃的时候,一脸蠢相,但胃是快活的。
吃货们的境界:美食面前奋不顾身,而超级吃货呢是奋不顾脸,比如小西。
言归正传——
人类的吃,有三个层面:饥饿温饱,解馋情调,文化仪式。
春天吃野菜,秋天吃草根。树上抓鸟,土里挖虫子。古话说“咬得草根百事可做”。抗得过饥饿,生命力意志力的指数蹭蹭往上长,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1、饥饿情况下,非常态的吃。
聊两个关于吃的小说片段: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杰克伦敦的《热爱生活》,一个浪漫而忧伤,一个惊心而动魄:
一家人躺在床上(饥饿,少动),许三观对儿子们说:“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他就用嘴巴给儿子们炒菜,给儿子们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儿子们“吃”得津津有味,不停地咽口水,甚至还为父亲给自己“炒菜”时别的弟兄咽口水而相互揭发。“生日的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连树下弹琴,饥饿的人苦中作乐。
2、温饱之后,解馋层面的吃。
不受饥饿之累,就要为解馋而吃,讲究文艺讲究情调。
昔时有一乞丐,穷饿以终,其身中遗有绝命诗一首,诗云:“浪迹天涯独自由,手携竹杖过通州。饭蓝向晓迎残月,歌管临风唱晚秋。两脚踏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容吠未休!”
但也有例外,比如:
射雕英雄传里,有个乞丐帮帮主,洪七公,他不受嗟来之食,也不会绝命而死,而且是一个美食家,大吃货。
汪曾祺有篇《金冬心》,就写了一桌清贵的菜。清贵,是清淡而昂贵——
“凉碟是金华竹叶腿、宁波瓦楞明蚶、黑龙江熏鹿脯、四川叙府糟蛋、兴化醉蛏鼻、东台醉泥螺、阳澄湖醉蟹、糟鹌鹑、糟鸭舌、高邮双*鸭蛋、界首茶干拌荠菜、凉拌枸杞头……热菜也只是蟹白烧乌青菜、鸭肝泥酿怀山药、鲫鱼脑烩豆腐、烩青腿子口蘑、烧鹅掌。甲鱼只用裙边。鮵花鱼不用整条的,只取两块嘴后腮边眼下蒜瓣肉。车虫敖只取两块瑶柱。炒芙蓉鸡片塞牙,用大兴安岭活捕来的飞龙剁泥、鸽蛋清。烧烤不用乳猪,用果子狸。头菜不用翅唇参燕,清炖杨妃乳——新从江阴运到的河豚鱼。
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那得有炒萎嵩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有有有!
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素炒蒌蒿薹、素炒金花菜、素炒豌豆苗、素炒紫芽姜、素炒马兰头、素炒凤尾——只有三片叶子的嫩莴苣尖、素烧*芽白……铁大人听了菜单(他没有看)说是“这样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金农,号冬心先生,钱塘人,清代书画家。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布衣终身。
这场清贵的酒宴,有三个核心人物:金农,金冬心,画家;程雪门,扬州巨富,盐商;铁保珊,两淮盐务道。作为盐商,程雪门当然要尽心尽力地巴结管盐务的长官,为了宴请铁保珊,大费周章,花大价钱请来文人名士来作陪,尤其是金农,金农是铁保珊的偶像。
朝廷官员,扬州盐商,文人名士,一桌非时非地清淡名贵的菜,一撮心照不宣的官商名士,很有意思。汪曾祺写的不动声色,心怀叵测。
明清时代的文人讲究吃最会吃,比如明代的李渔,张岱,清代的袁枚,吴敬梓,对,就是那个儒林外史的吴敬梓。
3、儒林外史里的吃。
“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张爱玲在其谈“吃”的文章中写到。“相府老太太”乃李鸿章长子李经芳嫡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
《儒林外史》中的吃,从寒士到名士,各个阶层的吃货都写到了。
马二先生逛西湖,整个过程就是各种对西湖美食的垂涎。
“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合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看见西湖沿上柳阴下系着两只船,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
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然后到了下处关门睡了。”
杭州有个胡尚书家三公子,得了个“钱癖”,银子多多益善。一日西湖宴集,一群名士要作诗,每位出银子二钱,要买酒水食物。就着落在胡三公子身上去采买。大家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蹭他点富人的银气。不料这位公子与其他公子不同,过日子最是小气,早在杭州惹了众怒,先是去借场地,被赶了出来,后又去买烧鸭,恐怕鸭子不肥,先拔下耳挖来戳戳,试试脯子上的肉厚是不厚。财迷抠门又好吃,就这个德行。
真正的风雅是这样吃的:杜慎卿在自家园子里请客,只用一味江南鲥鱼,配以樱桃、鲜笋,喝的是永宁坊上好的橘酒,饭后的点心: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完了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物精而少,他自己只管喝酒,全程不过进了几颗樱桃,两片笋,一片软香糕。那鸭肉烧卖、鹅油酥,是照顾席上土包子们的。
园子里牡丹盛开,还有一树绣球花,被月亮照得好像一堆白雪。杜慎卿嫌即席联诗“雅得那样俗”,只叫戏班世家鲍廷玺站在一边吹笛子,俊美的少年唱李太白《清平调》,还来了个放鞭炮给大家醒酒的老和尚——“名花名妓、名士高僧,丝竹管弦,喝酒赏月,一场顶级的文艺范宴会,就如在眼前,令人神往艳羡。在场有三位客人,要回请杜慎卿,找了个好酒楼,安排下一桌菜,却是板鸭、鱼、猪肚、杂脍,名士风流做派的杜慎卿,勉强进了一块板鸭,当时就呕吐起来。
但这个杜慎卿,虽有些菜清,却不是什么厚道人。大把的银子都是花在自己身上的,出手帮别人,那是万万不肯的。杜慎卿这个人,据考证是照着明代大才子袁枚写的。吴敬梓与袁枚同住南京,却互不往来,互相瞧不上。都是名士,一个擅长生财理财,一个却是有名的败家子破落户。
接着下一回写的就是杜少卿,虽是本家兄弟,性情品格确实截然不同。杜少卿出手豪阔散漫花钱,善良随性,敬老怜贫,是个真名士。
杜少卿在自家园子请客,用自家的厨子,只说了四个字:“极其精洁”。小说写道“陈过三年的火腿,半斤一个的竹蟹,都剥出来脍了蟹羹。”这是典型江浙风味了。金华有谚:“三年出得一个状元,三年出不得一个好火腿。”火腿陈过三年,才够浓香。
杜少卿出场的第二顿饭,鸭子又出现了,七斤重的老鸭,取其老鸭汤的醇厚。这次最馋人的是酒,埋在地下九年零七个月的酒,自家用糯米酿的,兑了一半烧酒,倒出来都堆在杯子里,喷鼻香,喝了能醉死人。酒坛子放在桂花树边上,用炭火慢慢温起来,少卿命小厮拿了一个大金杯子,连四个玉杯,又是一场好醉。
陈年美酒,桂花树下,金杯在手,名士风流。最有文艺范的吃货。据说,杜少卿这个人物,有作者吴敬梓的影子。
作者吴敬梓,就是一个吃货,而且是一个败家子,由富而贫的经历,尝尽世态炎凉,看透世情人心,却还能保持一颗从容豁达幽默的赤子之心,否则,怎么会写出《儒林外史》这样的书呢。
——请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摄影:小采
小编:青芸
如果你有好东东,请不要吝啬,发给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