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病专方,枢转 [复制链接]

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也是我临床常用之方,可以广泛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一类疾病,多获良效。

初识半夏泻心汤

记得刚上临床时,对经方只有理论上的认识,根本不会运用。说到这,我要感谢一位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使用半夏泻心汤。那个老师虽然已经是主任中医师了,但仍然手不释卷,非常爱学习,对我也是毫无保留。

在一次跟诊时,有一个胃病患者来复诊,说吃了上次的方子后症状明显改善了,老师随即翻开病历,指着上次的就诊的记录说,你看看这个方,就是半夏泻心汤,要学会用。

他接着说道:“半夏泻心汤是个寒热并用的方,可以理解为胃热脾寒。”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在学习方剂时,一般都说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怎么个寒热错杂,总是一知半解,如果理解为胃热脾寒就简单多了。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用这个方并反复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芩,干姜,人参,炙甘草,*连,大枣。对方中药物解读如下:

半夏——降逆化饮,散结除痞;

*芩、*连——清热泻火,可清胃热;

干姜——温脾阳(脾寒);

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

这可不就是治疗胃热脾寒的方吗?

要学会用这个方,还要深刻理解脾与胃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脾胃位于中焦,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脏腑。在生理上,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降为顺;脾喜燥恶湿,脾气以上升为健。这一升一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由于它们位于人体中部(中焦),所以被认为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当这种升降异常时,会出现胃气不降反升,脾气不升反降,气机升降就会紊乱,中焦就会痞塞不通,从而出现《伤寒论》所说的“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病证。这种症状其实非常常见,有的患者会说我的胃不消化,像什么东西堵住一样,但按下去又是软的,这就是痞。这种看起来像消化不良的症状,单纯消食健胃,有时效果很差,我们还得从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着手,就要用到半夏泻心汤。

那胃热脾寒又是怎么回事?

脾胃五行皆属土,但胃腑为阳土,脾脏为阴土,所以从病理上来讲,胃容易热(胃火亢),而脾容易寒(阳气虚)。胃火亢,“火性炎上”,则胃气不降,表现为口干、口苦、口腔溃疡、牙痛,吃热性东西容易上火等症状;脾阳虚则升清无力,表现为腹胀,虽能吃(胃热),但不消化,头晕,乏力,吃凉的东西又容易腹泻等症状,这就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寒的局面,正好就用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

灵活运用要点

临床上每个患者体质不一样,胃热有轻有重,脾寒也有程度不同,要仔细辨别灵活运用。胃热重的,可加重*连用量,或减轻干姜用量;脾寒重的,要减*芩、*连用量,或增加干姜用量。

方中人参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化,经济条件差的,可用*参代替,兼有阴伤的,改为太子参或南沙参,脾阳虚明显的,可用红参。

加味法:

胃病反酸明显的,可加海螵蛸、煅牡蛎以制酸;

疼痛明显的可合用失笑散(五灵脂、生蒲*);

湿重的,可加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

气滞重者,加枳实、厚朴行气;

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

以上只是举例而言,总之,变化在人,因病施治,虽不能全愈胃病,也能十治七八,诚为胃病良方。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中医:这个方子可以疏肝理气!横扫10种气郁症状,心情越好,寿命越长中医:脾胃不好,上身怕热下身怕冷?两味中药,清热散寒,改善反复上火中医:舌苔厚腻、有齿痕、裂纹?医生教你两个小方法,健脾祛湿、消裂纹中医:脾胃虚弱该用归脾丸还是逍遥丸?中医教你从舌象辨病因,合理用药小袋鼠美食日记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