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九全景脉法解构半夏泻心汤用药配伍思路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仲圣之术,是学习中医者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它是属于四大经典之一,是辨证论治的源头与典范。仲圣具有观其脉症,而能洞穿人体病理规律的神通本事,拥有自己一套病理规律。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传承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一套规律,能掌握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后人对经方的理解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致使经方分出很多派别,很多人都用经方,但是用法却不一样。有创导原方不动照搬的,有创导原方加减的。

我20年前曾经数次尝试研究经方,却无功而返,后来只能走凭脉用药的道路。近年来,通过《难经》寸口三部九候脉法,对经方的应用与理解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通过三九全景脉法,找到了应用经方的一些规律。下面以半夏泻心汤为例,讲一下用经方的心得,原文旨义分析:第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仲圣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虚损,脾失健运,湿浊中阻,升降失常。初诊,西医虽然暂时减轻了小便涩痛的问题,但因为用利尿剂太多,伤到了津液,导致无水行舟而大便不出。大便不出,则胃气失降,上逆则打嗝。处方后,取得速效,服药首日,大便日行数次。打嗝止,纳亦增。但是忌口不当,吃面食后,打嗝复。

复诊与初诊脉症明显不同,初诊主诉是五、六日未大便,纳少。复诊主诉是心下满闷,纳少。复诊在观其脉症后,很符合半夏泻心汤证之“心下痞,寒热互杂”。在对待古方,我一直是“师其意而不泥其方”。半夏泻心汤,泻心实属泻胃,胃居心下,寒热互杂伴湿邪停滞在胃,胃失和降,气滞湿停于胃而成痞。胃痞则胃气上逆,上顶于心,故觉心胸不适。用半夏泻心汤,泻胃之寒热湿邪,而心自安。之所说名泻心,盖因心胸不适较明显之故。但是能否原方不动的照搬运用?答案是否。“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张仲景深知临床病机的复杂多变,而不能以僵化固定的方来应无穷多变的病机。处方是随证而出,而“证”是在查看脉象和症状的基础上,才获得。本案复诊处方,司半夏泻心汤之意,根据病人具体脉症而进行加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意在说明病邪的传变途径及其规律,病机的分析及用药并没有离开寒热虚实之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个是中医的经典治法。三九全景脉法禀承经典,在辨证方面首辨寒热。半夏泻心汤方证为“寒热互结”,所以辨寒热各占比的多少是治疗用药的关键。以脉象力度强弱辨寒热,是三九全景脉法的一大特点,再兼以迟、紧、数为辅来辨局部寒热,纵横交错进行辨证,辨寒热非常直白。复诊之半夏泻心汤证,从脉象上得知,脾脉为热,其余皆为寒。脾脉兼有紧脉,故脾脉为热中有寒,即脾脉整体为热,局部为寒,热多寒少。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芩、干姜、人参、甘草、*连、大枣本案处方:姜半夏15*芩10干姜5太子参20甘草10大*3枳实10鸡内金15杏仁10把人参换成太子参,是因为脾脉热。去*连,是因心脉寒。去大枣,是因为脾脉热,再加上大枣温腻,恐助长脾脉湿热之邪。加大*、枳实,意在通大便泻胃中湿热。大*仅用3克,是因为初诊后,大便已通。此用是为了助诸药排除胃中邪气。另,利用大*活血化瘀之功,配合鸡内金,以消除硬脉。处方配伍中的克数比例是关键,克数是根据脉症而得。半夏泻心汤原方中,干姜的克数和*芩、甘草一样。但是在我这个处方中,干姜仅用5克,是*芩、甘草的一半量。为什么仅用5克?因为舌红、苔*燥,再加上脾脉整体为热,仅局部为寒,也就是热多寒少,再加上有姜半夏15克,已经足够解决脾脉局部之寒。干姜若多用,有恐伤及津液,因为脉象和舌象都显示热燥明显,再加上病人近几天饭量大减,每天只能吃粥,明显的津液物质能量不足,干姜属于热燥,所以仅用5克。*芩、姜半夏亦燥,为什么能用那10克15克?*芩属于寒燥,舌苔*厚,脾脉胶硬代、湿热阻滞非常明显,所以*芩伍大*、枳实,袪除湿热之滞。姜半夏,与干姜同属于热燥。姜半夏之辛燥,程度较轻。这里主要是用姜半夏降逆止呕的功效。每一味药的克数,除了看虚实比例以外,还要看寒热比例和药势的升降。姜半夏用到15克,药势才具有明显的下降。在整个处方中,脾脉用药寒热比例为,寒53克,热35克。在处方用药的时候是讲究归经的,这个归经就像我们人的眼睛,使得药的功效有方向。杏仁归肺脉,入肺、大肠经。所以不计入脾脉的寒热比例。三九全景脉法之凭脉用药,并不是每处脉象都必须用药,也是要抓“主证”,围绕主证来展开。特别是在病比较急的情况下,更是需要集中对主证下药。就像本案初诊主诉为五、六未大便,纳少。初诊还应该有心下痞,估计病人急需解决大便问题,加上乏力气喘,未能表达清楚。病人的主诉都是病人最难受,最需要解决的。根据来之前用西医利尿及脉象躁、代,辨为无水行水,取“润下”之法而能快速取效。复诊,大便已通,心区难受占据主要位置而变成复诊主诉。病人纳少已近10日,病人急需解决胃痞,进而解决饭量问题,以保胃气。因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复诊用半夏泻心汤之义,只针对右边脉象用药。胃病,处方药的味数宜少。再加上病人没有胃口吃饭,药的味数多了会增加胃的负担。治胃病,我一般控制在十味药以内。通过这个案例,半夏泻心汤,宜用之脉为“脾脉有热又有寒,有虚脉又有实脉”,症为“心下痞满不适为主,或兼有气逆打嗝、便秘”。《伤寒论》的脉法,文字写得非常简约,估计是在汉代,用毛笔写字不太方便,或者后人编辑的时候把脉简化了,还有一个可能作者只写了自己认为最主要的脉象,只要作者本人明白就可以,并没有考虑外传。所以伤寒论的脉法,我们所能看懂的很少。亦缘于此,当年我多次尝试学习《伤寒论》,都无功而返。

脉证,是临床用药的撒手锏。所以历代大医在脉诊上都是比较精通。但种种原因,在脉象记录上都很简单,看不到《难经》三部九侯的详细记录。我认为他们只写心中认为关键的主脉,并没有把每味药所对应的脉象都一一写出,致使我们想从历代大医著作中,学会凭脉用药是非常困难。

半夏泻心汤原文并没有注明脉象,但通过以方测证,看方子中每味药的寒热补泻与归经。通过三九全景脉法,主要的脉象还是可以看得出来。通过药性和症状去推理脉象,几乎所有经方的主要脉象都可以画于笔下。中医几千年来,绝大多数的药性是始终没有改变。千古至今,干姜依然是热性,*芩依然是寒性。两者依旧是可以燥湿,依旧是属于泻药。(在三九全景脉法体系里,补泻之义是针对气血津液在人体内的留与走,留在体内以充盈则为补,走出体外以损亏为泻。干姜、*芩能使燥干津液以致亏损,故为泻药)。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些中医的根本治法也不会改变。所以从处方中的药物组成,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寒热虚实。根据药物归经和症状所处部位,以及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可以推测病症五脏归属,从而得知寸关尺五脏六腑的脉象。从半夏泻心汤的原文来看,有误下之因。误下致使脾土虚损且寒,故以人参、炙甘草、大枣等温润之品补之。因有寒湿与湿热互结,故以半夏、干姜除寒湿,以*连、*芩除热湿。心下为胃,故本方是针对脾胃脉为主。所以推测出,半夏泻心汤的脉象主要为躁、紧、胶、数、少力。误下伤阴血,故脉躁少力。阴血不足则生寒,又有寒湿束缚,故脉紧。湿邪之象,为胶脉。因从柴胡证误下而来,热邪未除,故脉数。半夏泻心汤的脾脉象为躁、紧、胶、数、小力。而本案脾脉象为躁、紧、胶、数、代、硬、大力。小力主寒,大力主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半夏泻心汤以温为主,本案以处方以寒为主。两者都是寒热互结之痞满,而且都是误下所致。但是寒热的比例却不一样,所以处方也就不完全一样。这个是对仲旨“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具体运用。

通过解构半夏泻心汤用药配伍思路,可以看得出,经方是高度的抓主证。即,抓主要脉象和主要症状。只有高度的抓主证,才能够做到药简效宏,药到病除。

学习经方,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思考,目的无非是想懂得组方的思路,而能够为我们临床服务,能够开出有效的处方。通过以上思路,我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故,分享给大家,希望有助于有缘之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