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度特稿贵州好生态保障旅游大提质 [复制链接]

1#

绿色,已成为新时代贵州的亮丽底色。

生态,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答卷成就斐然。

这是一段不懈奋斗的艰苦征程。在后发赶超的路上,贵州完成30多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点任务,取得生态损害赔偿等一批试验成果,将大数据、高端制造、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这是一次伴随阵痛的涅槃重生。贵州着力解决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守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多彩贵州发生了美丽蝶变。

这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福祉。贵州全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持续获益的“绿色宝库”“生态银行”,让绿水青山的底色越来越足,让金山银山的成色越来越亮。

余庆县茶园风光(黄连河摄贵州图片库供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要求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新起点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好生态保障旅游大提质。

一年多来,全省上下牢记殷切嘱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方方面面,全力以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阔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贵州饱蘸生态笔墨,绘就绿色华章。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守护好山好水这一绿色家底。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唐代诗人孟郊曾这样称赞贵州山水之美、生态之美。

贵州的好生态,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贵州的关怀和厚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高度关切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寄予殷切期望——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贵州工作汇报时,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希望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要求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发来贺信,叮嘱贵州“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贵州“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六冲河、三岔河在化屋村相会,形成乌江。(汪瑞梁摄)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第一站就实地查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再次叮嘱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从“守住两条底线”到“守好两条底线”,念兹在兹,皆是牵挂!

深情回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贵州各族儿女牢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将大生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逐绿发展之路蹄疾步稳。贵州水土流失面积由年的5.5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年的4.70万平方公里,10年时间减少了平方公里,减幅为15%,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修复和改善。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又实现了环境质量的历史性提升。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初春,乌江北源六冲河碧波荡漾。黔西市化屋村村民尤荣玉像往常一样驾船巡河,从小生活在河边的他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现在六冲河段的水非常干净,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母亲河,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才对得起子孙后代。”尤荣玉说。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流域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流域三峡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控制单元。曾经由于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乌江一度拉响生态警报,部分流域治污形势严峻,甚至被当地一些群众称为“污江”。后来,经过铁腕治污,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贵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不断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稳定,做到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

治水——年,为还城市一汪净水,贵州打响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第一枪。年1月,随着遵义市虾子河黑臭水体正式通过国家住建部门验收,我省6个地级城市建成区内纳入国家监察系统的49个黑臭水体全面整治完毕。

治气——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贵州不断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

治渣——磷石膏处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创新提出磷化工行业“以渣定产”,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加速磷化工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年,贵州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消平衡,为持续改善乌江流域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年,全省磷石膏产生量.21万吨,利用处置量.66万吨,利用处置率.26%。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为总抓手,贵州坚决建立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从前,桐梓县马鬃乡石板村村民曾祥琴的家门前污水横流,而今,经过科学治理,排入桐梓河的净化水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以上。六盘水市打响“蓝天保卫战”,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天蓝,地绿,水清。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贵州篇章提供了生态环境保障。

三月的贵定音寨,油菜花绽放(徐俊 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年7月底,铜仁市万山区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今年3月,六盘水市水城区陡箐镇大黑舍首次发现黑颈鹤……珍稀动物在贵州的频繁出现,其实并不是新鲜事。

细数贵州的生态家底,物种数量高达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堪称“中国物种基因库”;境内处自然保护地,聚集了贵州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4处世界自然遗产,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是绿色发展的馈赠,同时也得益于贵州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

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年,贵州在获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从年起,贵州将每年的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构建五级党政领导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体系,实现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把每一条河流当眼睛来保护。

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现了多个全国率先。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制度;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全覆盖……

以硬性约束保护生态环境——贵州相继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明细表》《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工作要点》等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印发,在全省划定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根据单元特征设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被称为“史上最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年起已成功举办十届,成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知名品牌、著名平台。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贵州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越搭越稳,让子孙后代能够遥望星空、看见青山、沐浴花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让绿水青山成为贵州人民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阳春三月,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30多年前,掘地求生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而今,围绕万亩林海做文章,找到了一条发展和生态兼顾的路子,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金满山,银满山,绿色号角吹响大地。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大力培育“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以“美丽资源”换来“美丽经济”,以“美丽经济”反哺“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持久、循环、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用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助力旅游产业发展——贵州连续多年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倒逼景区转型升级,加大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生态旅游经营方式的探索,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升级,更多游客在贵州感受到了旅游升级带来的福利。

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生态环境改善——贵州将“绿色+”理念和旅游要素渗透到产业园区、农业园区、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之中,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生态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紧紧扣住朱砂文化、怀旧文化、矿山工业文化,打造集红色教育、追忆怀旧、休闲度假、研学拓展、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径,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在赤水市黎明村,村民们依托自然资源成立旅游公司,开发漂流项目,腰包越来越鼓。“我们既是景区职工,也是股东,事实证明,吃‘生态饭’的路我们走对了。”村民龚茜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贵州创造赶超进位“黄金十年”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贵州已形成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科普探险、休闲购物等新兴业态,构建起“全年不分淡旺季、全天不分黑白天、全域不分景区点”的产品格局,时时处处皆可游。年,全省接待游客6.4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新增4A级旅游景区11家,旅游市场主体达12万家,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0亿元,游客人均花费突破0元。

凭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新时代的贵州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憧憬向往的绿色生态公园,魅力无限,机遇无限,前景无限。

黄果树瀑布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笔书写生态大文章,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再上新高度,为贵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今年2月28日,贵州省首批6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式授牌。此前,贵州省已有9地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5地被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沉甸甸荣誉的背后,凝聚着贵州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自觉在打造优美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中守初心、担使命。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看!无论是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大瀑布,还是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亦或是世界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处处青山绿水。

人民幸福不幸福,摸摸荷包鼓不鼓。

看!赤水市黎明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打起了生态牌,翠绿的竹海吸引了众多游客。“自从实施荒山退耕还林、营造方竹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后,我们依靠方竹产业,每亩收入元左右。”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村民金传刚喜上眉梢。

兴义万峰林

从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再到生态富起来。贵州刻下一个又一个坚定的绿色脚印,创造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绿色奇迹,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乘着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贵州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展现绿色的魅力和新的姿态。

“我们将在推进绿色发展、深化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大重点领域,完成好环境质量改善、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强化生态创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五大任务,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陈程表示。

绿意激荡,扬帆起航。发展和生态的辩证法,正在贵州不断呈现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展示更加丰富的内涵、沉淀更加深厚的底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覃淋

一审编辑黄军

二审编辑李冰

编审金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