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红红火火“绿色银行”红利滚滚
——龙陵县激活『绿色银行』助农增收侧记
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记者近日在龙陵县农村采访欣喜地看到,当地“生态经济”红红火火,连绵的群山变身为“绿色银行”,为深山里的农民带来滚滚红利。
龙陵县以转型发展为抓手,确立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和生态产业富民战略。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实现绿化与产业同步,生态与效益并行,走出一条绿色产业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山间坡头,一棵棵核桃、褚橙在风中摇曳,一片片茶叶、石斛生机盎然;人勤巧干激活了“绿色银行”,带来山绿人富。房前是核桃、茶叶,屋后养蜜蜂、胡蜂,是龙陵县很多村寨的景象。平达乡黄连河村依托龙头公司养殖中华蜜蜂巢,带动余户建档立卡户养蜂,有了稳定的收入。年过七十的傈僳族养蜂老人胡连聪日子过得很充实,60多巢蜜蜂平日不用多管,每年收夏、冬两季蜜,所产蜂蜜留下一些自家吃,剩下的每年可卖3万多元,加上林中采摘野生菌收入,全家年收入达5万多元,摘去了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
龙陵县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三大生态绿色产业,即突出“特色+绿色”,催生“精品农业”;打造“绿色长廊”,做大“观光农业”;致力于持续发展,培育“循环农业”。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连片开发”的发展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先后流转土地8.01万亩,建立各种农产品种养基地50多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民营企业1.35万户,担纲发展种养加工业,带动了产业提质增效。全县石斛种植面积万平方米、褚橙挂果面积0余亩、核桃种植面积51.3万亩,黄山羊存栏20.14万只,产业贡献率正在释放出来。去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2.18亿元,增长6.2%。
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业产业的附加值,龙陵县大力实施农(林)业“接二连三”工程,煅造“绿色引擎”,着力培植“公司+基地+农户”“民营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林)地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主体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订单生产等系列化服务;以资本经营和优势产品为纽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
在龙陵县金戈土特产品加工厂,核桃油的香味扑鼻而来,一瓶瓶核桃油在欢快下线。业主宝金安指着车间里的一袋袋干壳核桃说:“厂里与碧寨乡的核桃专业合作社对接,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一年可收吨干果,激发了农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这家工厂年加工干核桃余吨,产品有金戈核桃油、核桃仁、核桃壳工艺品等10多个品种,产品俏销市场。
碧寨乡核桃种植面积已达6.8万亩,投产面积4.6万亩。但以往当地农民种植核桃“不成产业、没有规模、销路难寻”。如今,碧寨依托龙头企业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为一体的核桃产业链。该乡为巩固产业脱贫成果,拓宽农户收入来源,实施了退耕还林(核桃),在核桃林中套种牧草、中草药等,创建了万亩现代特色林业发展扶贫示范园区。去年,碧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中92%来自“绿色银行”。
绿色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财富、宜居就是福祉已成为龙陵县全民共识。为了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象达镇勐蚌村先后引进了万亩车厘子、千亩重楼基地、栗果猪养殖、年产吨虹鳟鱼等产业项目。目前,已种植车厘子亩、中药材1亩(重楼亩)、投放虹鳟鱼30万尾。引进龙头企业3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和农业开发服务中心1个,共流转土(林)地0余亩,栗果猪存栏头,黄山羊存栏0余只,扶持荞麦系列产品加工小微企业2个,生产的荞酒、荞面馃、苦荞茶等产品俏销市场。贫困户和土地流转户劳动力被优先安排到种养殖基地打工,既有了工资性收入,又有了地租收益。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如今,龙陵县有多家农家乐分布在全县四条生态康体旅游线路上,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业主赚得钵满盆溢,火了一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