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文化药茶 [复制链接]

1#
最早记载药茶的是三国时期张揖所著的《广雅》:“荆巴问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于药茶方剂无疑。书于公元2世纪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后历代医药学著作均有茶剂的记载。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用茶治疗下痢脓血。至梁代,名医陶弘景认为“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以天冬等药物也可代茶饮用……唐宋时期,茶疗理论基本形成,《唐本草》对茶叶的功效记载已趋完善:“(茶叶)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消宿食”。唐代《外台秘要》中有“代茶饮方”的记载,应是较早的茶疗方。宋代茶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各种医药专著收载的茶疗方也比较多,尤其是由朝廷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由官方颁布的带有法典性质的专著中都有专章介绍“药茶”,如《太平圣惠方》九十七卷中载有“药茶诸方”,列有茶疗方10余种。至此,“药茶”一词首次载于医书。宋代以后,药茶的应用日益增多,元代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及主治,是记载茶疗法内容较全面的专著之一。明代朱棣等编的《普济方》设有“食治门·药茶”篇,收载有葱豉茶等茶疗方8首。李时珍对茶的药用研究极为深入,在《本草纲目》中除了对茶的功能主治有精辟的论述外,还载有治疗“气虚头痛”、“热毒下痢”“解诸中毒”等茶疗方16首。清代茶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从近代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知药茶为清代宫廷用药的组成部分,如安神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平胃代茶饮等颇有效验。随着茶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茶剂由最开始的单纯茶叶剂型,逐渐发展为茶叶单用、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和不含茶叶以药代茶三类剂型。茶叶单用剂型也由最原始的绿茶一种发展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砖茶、沱茶以及现代的冰茶数种。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始于花茶,如菊花茶、桂花茶、茉莉花茶等,继之就有了人参茶、姜片茶、栀子茶、蛇胆茶、午时茶、芝麻养血茶、连梅止痢茶、慈禧珍珠茶、降脂减肥茶以及酥油茶、果茶等数百种。将茶叶置于杯中,开水一泡,即成茶剂,既制作简单,又服用方便。借用茶剂的优点,将茶叶与天然药物分用即出现了不含茶叶,以药代茶的“药茶”,如独参茶、净菊茶、五花茶、干金茶、苦丁茶、绞股蓝茶、溪*草茶、万应甘和茶、王老吉凉茶等近千种,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骨伤、五官诸多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古代药茶」▍慈禧清热止嗽代茶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甘菊2钱,霜桑叶2钱,广皮1钱,枇杷叶2钱(炙,包煎)。清肺热,止嗽。水煎,温服。▍慈禧清热化湿代茶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鲜芦根2条、竹茹5克、焦山楂9克、炒谷芽9克、橘红3克,霜桑叶6克。清热化湿、清利头目。可用于恶心、呕吐、胃脘胀闷、食欲减退、头晕目眩、小便*赤等症。将鲜芦根洗净、切碎与诸味药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静置药汁变温后,过滤去渣取汁随意代茶饮。药茶制法简单,服用方便,近年来药茶的种类在逐渐增多,医治疾病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已广泛用于防治四时感冒、神经衰弱、心血管病、老年病等。?广州蘇匠日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蘇匠日和健康研究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