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沈绍功温胆汤的妙用 [复制链接]

1#

下图为读沈绍功先生《温胆汤的妙用》一文的导图笔记

温胆汤,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为安神方剂。

后世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之方。至清《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经陈无择化裁,将《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原方,减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一味,后人又加入大枣,组成现今治痰浊的“温胆汤”。

其中温药三味(半夏、陈皮、生姜),凉药一味(竹茹),平药三味(茯苓、甘草、大枣),总以辛温组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

全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祛痰,清净胆腑。由原方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浊证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之证。

温胆汤为历代医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济生方》加胆星、菖蒲、*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明《证治准绳》加枣仁、熟地、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清《六因条辩》加*连,名“*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清《通俗伤寒论》加青蒿、*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

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