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苦辛心法 [复制链接]

1#
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顺着《木火郁结胃痛案》来讲讲我对苦辛法的一些理解。

这些理解呢,可能有失偏颇,比不上考试那套规规矩矩的。

苦辛法,言苦辛可以,言辛苦也可以。苦者能清能降能燥,辛者能通能达能散。

苦辛可以对单一药味而言,比如羌活、独活、苍术等,药味苦辛,故能辛散苦燥,除风湿。比如厚朴、陈皮、枳实等,苦辛能降泄痰气,川楝子、郁金、升麻等,苦清辛宣,透解郁火。

苦辛法也可以对药对而言。常见的便是寒热并用的苦辛法。如张仲景的栀子姜方,启苦辛药对先河。栀子生姜,治心中懊依,呕吐者;栀子干姜,治身热微烦,便溏者。《丹溪纂要》及《丹溪心法》以栀子配合姜汁,治疗火郁胃痛。《杨氏家藏方》以炒栀、炮姜治“阳明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其实对于学习消化专科的我来说,看到这个症候群,就大致推测可能是反流性咽炎。方中干姜改高良姜也可,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神效越桃散,主治相同。

后世时方多基于医圣配伍法则,从药物配伍上变化组成,延伸出一些新方。

比如《丹溪心法》左金丸,姜汁*连:盐水吴茱萸=6:1。治疗肝火胃痛,伴胁痛、反酸、头疼,亦治痢疾。用这个处方个人体会就是,一般情况下,*连3-5克,跟原著用量有点差别,因为现代人情况不一样。另外,*连味道确实不好,苦涩。可能单纯用生*连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用姜汁炙,起到改善口感、加强疗效、变苦涩为苦辛清通的作用。一般味道很怪,很难入口的,都会选择改为丸剂,汤剂的话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其他一些小方,罗列于此,以作临床备选

《医学正传》连附六一汤,组成:*连、附子,主治:肝火太盛,胃脘痛,泛酸,吐酸水。

《医学纲目》佐金丸,组成:*芩,吴茱萸,主治:胁痛,寒热往来,头目佐痛,泄泻淋闭。

《温热经纬》*连苏叶汤,主治:湿热呕吐不止

《扁鹊心书》知母散,组成:知母生姜,烦热口干渴

对于苦辛寒热并用的情况,比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这些,教材上面解析方义,其实怎么看都是看不明白的。

比如左金丸,后来也是从《谦斋医学讲稿》看到相关论述,才大概领会当中要点。大致意思就是此方治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应在于胃。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故用吴茱萸。这里就点出了一个比较明了的病机,就是病性痰热,病位在胃。因为热,所以嘈杂,因为有痰湿,所以会吐痰涎。后来我通过学习,特别是医案的学习来认识,对于这个苦辛寒热并用这个法度有了比较灵活的认识:

第一:中焦太阴阳明病,胃热脾寒。比如栀子干姜汤。有胃热的嘈杂,同时有脾寒的腹泻。

第二:痰热湿热内蕴中焦。除寒热病之外,还有就是湿热病。比如基于苦辛法则的半夏泻心汤、连朴饮等。叶天士变化半夏泻心汤治疗了不少外感湿热、暑热、温热病,内伤饮食痰热的问题。大大扩展了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第三:土木不和。叶天士称之为泄肝安胃,从厥阴阳明论治。木火郁结,土气虚寒。木能生火,肝能生君火,胆内藏相火,木气不畅的时候,最易生邪火,邪火中期,会灼津为痰,动风冲痛。土虚不运,则津停为痰,寒凝则津液不行而为痰湿。土木不和则胃痛、腹痛、腹泻、呕吐、嘈杂、脉弦等,痰热内蕴则舌红苔腻,风动则脉弦、跳痛、反酸、呕吐、腹泻等。

我从药物性味出发,扩展了对苦辛认识,就四个字,“苦辛解郁”。不畅、不通、不能宣透、正气有余、底子充实的情况下,便用苦辛法。苦辛是一个大纲和纲领,落实到具体问题上面,又会有不同的分支和应用。如果单纯锁定课本或者考试那几个选择,那基本上没什么继承和发展。

前人对这个法度的认识和应用比较灵活。出于不同的辩证法,就会延伸出不同的解析。但要把握的其实就是性味法则,原始方证主治,药物的原始主治。对于病性、病位,则从药物自身之于症候群去推敲,验证于临床,自然便会有多种认识。

枪神怕走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