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180415/6169124.html*精,又名太阳之草、仙人余粮、老虎姜、节节高等,因其补益功效良佳,在古今医家处方中和医典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那*精为什么被称为“*精”?“九蒸九晒*精”又是怎样流行起来的?今天,带你了解*精的前世今生——
01太阳之草,坤土之精
*精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善于研究的古人很早就对*精有了浓厚的兴趣,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昔*帝问天姥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姥曰:太阳之草,名曰*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
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
坤,八卦之一,代表地,古代土地被认为是*色。“*帝”,意为土德之瑞。*精“得坤土之气”,自然也是瑞草。
这些记载给*精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因此,*精一开始被认为并非凡物,而是属于仙家之物,古籍和药典把它归为“芝草”类,被称为“不老芝”。《神仙芝草经》有这样的记载:
“*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02魏晋以来,始入药典
陶弘景的著作《名医别录》第一次将*精收入药典,而他的另一部著作《本草经集注》中对*精是这样记载的:
“*精今处处有。二月始生,一枝多叶,叶状似竹而短,根似萎蕤。萎蕤根如荻根及草蒲,节而平直;*精根如鬼臼、*连,大节而不平,虽燥,并柔软有脂润。根叶花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精叶乃与钩吻相似,惟茎不紫,花不*为异,而人多惑之,其类乃殊,遂致死生之反,亦为奇事。”
这时,人们已经对*精的生长习性有所了解,*精也从高高在上的仙家之物,开始被医药学家研究和传播。之后,《本草纲目》、《圣济总录》、《普济方》等医药古籍中均有对*精或*精组方的记载。
03唐朝以后,神话加持
相传唐朝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修行。
山中荒无人烟,金乔觉只得渴饮溪间水,饥食林中草,因此常年食不果腹,渐渐人形枯槁。
日复一日的修行,渴饮溪间水,饥食林中草。有一天,金乔觉挖得一棵细长叶之草的肥厚根茎,洗后食之,觉得甘甜可口,解渴充饥。这种植物就是*精。
此后,他多次食用*精根茎,不仅感觉舒适,且渐渐身体强壮,面色红润,须发黑亮,一直活到九十九岁圆寂。这,便是金地藏与*精的故事。
除神话外,唐代官方也对*精有了正式的记载,由唐代苏敬等人编纂、朝廷颁行流通全国的《唐本草》中对*精有这样的描述:
“*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犹如拇指。萎蕤肥根颇类其小者,肌理形色都大相似。今以鬼臼、*连为比,殊无访佛。又*精叶似柳及龙胆、徐长卿辈而坚;其钩吻蔓生,殊非此类。”
04九蒸九晒,取其精华
*精在食用方法上和其他药材有一些区别,即需经过多道炮制程序,反复的蒸煮、曝晒,俗称“九蒸九晒”。
*精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凡采得以溪水洗净后蒸,从巳至子,刀薄切,曝干用”。该方法被称为“单蒸法”。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重蒸法”,为后世的“九蒸九晒”法打下基础:
“九月末掘取根,捡取肥大者来日熟蒸,微曝干以蒸,待再曝干,食之如蜜,可停”。
《食疗本草》在分析前任炮制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九蒸九晒”法:
“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汽溜,即曝之第一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
后世沿袭“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为主流,在多本本草著作中均有“九蒸九晒”方法的描述,如《本草从新》记载:“*精去须,九蒸九晒用,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精一开始被认为是仙草,逐渐被研究和认识,到被历代医家药典所记载,成为李时珍称赞的“补*宫之胜品”。而在现代研究中,*精因其“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强大药效和集药、食、用、赏于一身的食药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备千亿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