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61岁的患者梁先生,因为腹胀2持续个多月仍然没有缓解,且近十几天出现右医院就诊。
当时门诊医生怀疑梁先生的症状有可能与肝癌有关,于是建议梁先生作进一步检查,随后的两天,梁先生进行了腹部CT,肿瘤标志物等一系列检查,结果得知为肝癌,而且是巨块型肝癌(14cm×12cm)并肝内多发子灶(1~2.5cm),少量腹水。
随后,梁先生和家人商量后医院进行治疗,从5月18日的第一次腹部CT检查,到6月9医院住院后的再一次检查,短短十几天,梁先生体内的肿瘤块再次增大,腹部CT结果提示:巨块型肝癌(19.3cm×12.5cm)并肝内多发子灶均较前(5月18日)增大,肿块内动静脉瘘;腹水较前略增多;肝内胆管扩张大致同前;胆汁淤积。诊断为巨块型肝癌并肝内多发转移,临床分期:T3bN0M0ⅢB期。
化疗后靶向治疗,因虚弱乏力,腹胀寻求中医联合治疗!
6月14日,梁先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7月初开始口服舒尼替尼靶向药。
然而,服药后的2个月时间里,梁先生消瘦乏力,经常躺在床上,不想动弹,食欲差,一闻到稍微油腻的食物就想吐,而太清淡的饮食就如同嚼蜡。
显然,虽然此时的梁先生正服靶向药控制体内的肿瘤,但生活质量差,每天都觉得很痛苦,乏力等症状也令梁先生闷闷不乐,总觉得生命无望。
为了改善症状,增强梁先生的抗癌信心,梁先生的儿子多方打听,最后决定寻求联合中医治疗,服靶向药的同时,也一边服中药治疗。
去年9月17日来诊时,症见疲倦乏力,腹胀,右胁隐痛,食欲差,小便黄,大便干结,近两个月体重下降4kg。来诊前两天腹部CT检查结果示:巨块型肝癌,肿瘤部分坏死,腹水较前(6月9日)减少,肝内胆管扩张同前;胆汁淤积。
结合梁先生的复查报告,当前症状表现,舌诊等病情信息,中医治以疏肝健脾,祛癥消瘤为法。
拟方:柴胡、白芍、枳壳、预知子、木香、守宫、桃仁、鳖甲、溪黄草等十几味药,7剂,每天1剂,早、晚各1次。
二诊:患者颈部、前胸部出现针头样至粟粒大小淡红色丘疹伴瘙痒,考虑为舒尼替尼所致皮疹,暂停服用舒尼替尼。中药调整药方,上方生地黄等药,加用紫草、地肤子以凉血止痒,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1次口服。另外予以中药外洗方,水煎外洗。
三诊:用药1周后患者颈部及前胸部片状红疹伴瘙痒明显消退,继续以原剂量服用舒尼替尼。
此后定期随诊调整中药组方。经舒尼替尼配合中医药治疗5个月后体重增加13kg。
随诊治疗,今年6月19日复查腹部CT提示巨块型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肿块大部分栓塞坏死,体积为7.5cm×6.2cm;肝硬化,胃底食管下静脉曲张,肝动脉门静脉瘘。目前精神状态较好,梁先生也信心大增,至今带瘤生存已1年余。
靶向+中药,综合治疗改善肝癌患者预后!
在很多病人的观念里,癌症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生怕它在某天爆发,因此,治疗往往也追求“无瘤生存”。
但事实上,对于晚期癌症的患者而言,“带瘤生存”是一个更为理想的状态,因为晚期的患者,癌细胞往往已经出现多处转移,病人的身体也较为虚弱,而化疗、放疗、靶向药等都属于“攻伐性”的抗癌手段,强调的是重拳出击剿灭癌细胞,然而,由于这些药物存在副作用,我们很难做到不顾一切后果去剿灭癌细胞。医生也需要在治好癌症和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之间不断权衡。
正如乐启生的敖杰男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所讲,放疗、化疗以及靶向药的副作用,通常是制约癌症治疗疗效及患者生存率的主要问题。因此,联合使用中医辨证辨病治疗,固本培元,辅以祛邪消瘤,与西医治疗手段协同,也是目前常用的治疗策略,可以给癌症患者带来不少福音,减少其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