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
(一)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1病因病机
2特点
3与结胸之鉴别
(二)热痞证治
1.大**连泻心汤证()
2.附子泻心汤证()
(三)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2.生姜泻心汤证()
3.甘草泻心汤证()
(四)痰气痞证——旋复代赭汤证()
(五)水痞证——五苓散证()
(六)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摘自陶晓华教授《伤寒论》课教案
条文: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下面,我们就过渡到具体的痞证。现将痞证的辨证论治的内容,和同学们再复习一下。尤其没学的呢,可以听听。
痞证概念
痞证的概念,是指心下痞闷不适,有胀满,但不疼痛或疼痛不甚为特点的病证。
关于这个疼痛,一会儿还要给同学们进行讨论。更多的是指痞闷不适和胀满。说大夫啊,我吃完饭或者空着肚子,胀的很厉害,这个十有九是这种痞证。现在看病呢,让患者去做个胃镜,或者查一个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是阳性等,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疾病。
痞的含义
痞的含义主要有四:
●症状:《说文》:“痞,痛也”。但《伤寒论》中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病源候论》说:“痞者,心下满也”
●病名:《广韵》“痞,腹内结痛。”《伤寒论》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腹内肿块:如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
●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如“但气痞耳”。
那么痞的含义。在整个《伤寒论》里面,它实际上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个指的就是疼痛,在《说文解字》里面,指的“痞,痛也”。但是到了《伤寒论》它所强调的是“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到了《诸病源候论》继承了《伤寒论》这样一个说法,说:“痞者,心下满也”,这是第一个概念,是症状。这个症状有变化,原先是指痛,后来变为心下痞。
第二指的是病名,在《广韵》里面,是指“痞,腹内结痛”这一类疾病,《伤寒论》的痞证是指一类症候,除了刚才所说的症状,“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伤寒论》里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证的一类证候。
第三个,痞就是指的腹内肿块,像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这是指的腹内肿块。
第四就是指病机,就是气机阻滞。如“但气痞耳”,只是气机痞塞罢了,气机阻滞,是指病机。
所以痞,在《伤寒论》有这么四个方面的含义。
当然,在中医古籍里边,跟痞相关的病名还很多,有胸痞、痞气、痞疾、痞硬、痞胀、痞结、痞塞、痞满、痞痢、痞块、胃痞等,都是跟痞相关联。
那同学要问了,《内经》里面,有痞没有啊,它跟我们《伤寒论》里面的痞,有什么区别啊。《内经》里面有痞,从刚才的几点,都和《伤寒论》有所区别。
从病名来说,《内经》里面,关于痞的名词比较多,比如说“否”、“痞”、“痞塞”、“痞隔”、“痞满”、“心下痞”。《伤寒论》里面提到的“痞”或者“心下痞”。
从病位来说,《内经》更多是指太阴的脾土,《伤寒论》更多的是指心下胃脘部。
从病机来说,《内经》比较局限,它认为痞的产生,主要跟“寒”、“湿”和“土运不及”这个有关。那到《伤寒论》痞满的,病机就相当复杂了,我们要讲热痞、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痞,那就意味着,它的病机是多种多样的。
《内经》对痞证的治则治法,没有直接的论述。但在《伤寒论》里面,理法方药都具备。
所以,大家看到任何学术,都是在继承发展的。《伤寒论》继承《内经》痞证名称,但是呢,丰富了痞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心下”指什么部位?
讲痞证的时候,我们反复都会讲心下痞。
那么这个“心下”,是不是我们今天解剖学意义上的左侧心部那个部位呢?不是的。中医的心,来源于中医古籍里面的心。心在身体的正当中。所以,《说文解字》说:“心,在身之中”。那么,心下,自然就是剑突下那个部位,那叫心下。所以,我们这个民间,这个人偏心,偏心就没有在中间,往往它跑到边上去了。父母对多子女,他不是一碗水端平,他疼这个女孩,可能说父母偏心。
所以,心下,就是指剑突下的中上腹部,这是中医学所指的心下部位。
病因病机
我们来看看这个主要的病因病机,痞证是怎么形成的。痞证的形成,在《伤寒论》里面是强调表证误下引起的。学了《伤寒论》同学都知道,反复强调,表未解,不得攻下。这里有和两条条文来印证,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条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后面有一个点题,说所以成结胸,是下之太早故也。是这样,所以成痞证,也是下之太早。
我们来看病发于阴病发于阳是啥意思。这里的阴和阳,是代表身体里边是否有这种有形之邪。如果有这种有形之邪,表邪因为误下到身体之后,跟这个有形之邪相结,就会形成结胸;跟无形之邪相结就会形成痞证。
所以说,无论是结胸还是痞证,都是由误下形成的。
来看这一条,大家更清楚了,条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那么,这里的脉浮而紧,学过《伤寒论》的同学都知道,指的是麻*汤证,叫以脉代证。脉浮而紧,第3条又讲“脉阴阳俱紧”。因为伤寒是感受寒邪比较重,应之于脉,所以脉也出现脉浮而紧的现象。本来是麻*汤证采用下法,“紧反入里”,显然这个紧就是指的外邪,误下之后,外邪入里,就会形成痞证。
形成痞证,因为跟结胸不一样,所以“按之自濡”,就是用手去按病人胸腹部的时候,“按之自濡”。为什么“按之自濡”呢?因为仅仅是一个气机痞塞,既无痰也无水。
我们如果用这个图示,麻*汤证误下,误下了,表邪入里,表邪入里之后,在里面找个地方待下来,表邪待在哪儿呢?待在心下,心下就会影响到脾胃的升降。我们知道,正常脾升胃降,如果这个功能失常了,气机痞塞,就会形成痞证。
所以,第一个原因是表邪误下,表邪入里形成痞证。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并非是以这个为主来问病人。吃过泻药了没有,你感冒了,吃过泻药没有,吃拉肚子药没有?不是这个概念,这是古代可能用攻下药比较多。
那么,当今的痞证,影响它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情志和饮食,这是造成痞证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饮食因素呢,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者过食寒凉,导致脾胃损伤,这是形成痞证最主要的原因。
在临床上我们见到,不按时进食,比如出租车司机得这个痞证比较多,也就是消化病胃病比较多。
第二个因素呢,情志因素。情志因素,大家耳熟能详的,气都饱了。生气了,吃饭能吃多吗?没见过一个人,生气了能狼吞虎咽。所以肝气不舒会影响脾胃。还有一个跟情志因素有关的,是熬夜,同学们放暑假了,适量的休息,但不要睡太晚。熬夜、精神紧张,或者生气,这一些也是导致痞证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证候特点
整个证候特点,刚才已经讲过了。触诊,柔软不硬。但是,痞证也是可以出现疼痛的。那么张仲景为什么强调它的不痛,是为了跟结胸来鉴别。如果学过《伤寒论》,大家知道条,心下痛,按之石硬者,脉沉紧,热实结胸的三大主症,它的疼和硬比较明显,那么痞证跟它相比,以柔软为主。
(未完待续)
----本文整理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协会”年举办的《暑期伤寒系列讲座之伤寒论痞证与临床--陶晓华》讲课录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